报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更加追求质量、效率、动能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2-2023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显示,全国54个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指数总体得分平均值达到78.03分,较去年的76.70分有明显提升。报告认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头雁”格局更趋清晰,北上广深一线片区引领全国的趋势已基本稳固。未来,制度创新的“竞赛”将是质量、效率、动能的全方位“比拼”。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理事长李善民指出,今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跨入第十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自贸试验区“阵营”,越来越多的地方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先行先试助力高质量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自贸试验区担当得起“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这个战略定位。
报告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制度型开放已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主要方向就朝着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方向努力。相应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一定是要走摆脱“数量竞争”而以“质量优先”的道路。
从排名看,广东前海、上海(浦东)、广东南沙位列三甲,上海(临港)、天津、北京、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重庆进入前十名。与去年相比,京津潜力逐渐显现,已呈追赶超越之势。同时,江苏南京、浙江宁波、安徽合肥、湖南长沙等中心片区及河北雄安、广西钦州港、云南红河等特色片区也展现出自身特色。
报告认为,自贸试验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地片区对于制度创新也逐渐树立了新的导向,即追求“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同时,不同片区进展也存在差异。
北京和天津去年进入前十名,本年度更有进步,上升势头明显。安徽合肥和云南昆明,一个坚持发展“硬科技”,不断擦亮城市品牌,一个依托国家对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及边境边贸政策红利,逐渐形成自身优势。河北雄安和安徽芜湖等特色片区,要么是依托国家重大战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逐渐实现要素资源集聚,要么是通过坚持不懈的自身发展,培育出行业龙头企业,并以此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成为制度创新的源源动力。进入“提升”阶段,自贸片区自身拥有及所能撬动的资源非常重要。未来,制度创新的“竞赛”将是质量、效率、动能的全方位“比拼”。
报告称,近年来,各地自贸试验区(港)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导向,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与实践。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地自贸试验区共计推出3400多项改革举措,并有超过200项制度创新成果被成功复制和推广到全国和特定区域,充分发挥了自贸试验区在窗口、示范、引领和带动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