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次召开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以高质量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7月19日,广东省委依法治省办在广州召开全省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这是广东首次在省级层面召开的涉外法治建设工作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开创推动涉外法治建设新局面,既是以高质量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粤港澳三地法律交流合作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并对广东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锚定省委“1310”具体部署,不断推动涉外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发挥涉外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
纵观大局,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扎实推进广东涉外法治建设,必须切实强化对这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通过三个“时代需求”,进行深刻阐释。
具体而言,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是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是保障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需求;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需求。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是一体两翼、缺一不可。无论是推进广东现代化建设,还是保障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又或是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必须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完善国际规则体系,促进国际公平正义,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行稳致远、乘风远航。”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说。
广东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质。会议强调,要抢抓重大机遇,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彰显广东担当。
——围绕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独特优势,深化粤港澳法律规则衔接,发挥三地法治人才聚合优势,持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国际品牌,努力打造法律服务最优的湾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积极运用法治手段应对跨国纠纷和法律问题,引导企业、公民运用法律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加强国别法律制度研究,发布服务指引,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广东再造发展新优势、再创发展新局面,必然要求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充分发挥涉外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以高水平涉外法治保障广东高质量发展、服务广东高水平开放。”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说。
着力提高涉外法律服务供给能力
依法有效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会议要求,建设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
“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争端解决方式,关系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是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广东要打造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为公正高效地解决国际经贸纠纷提供‘中国平台’,努力成为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仲裁首选地或重要目的地。”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表示。
据悉,围绕打造国际商事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广东将支持把广州仲裁委员会、深圳国际仲裁院打造成为联动港澳服务大湾区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推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员和调解员推荐名册工作。
面对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供需不匹配问题,广东如何提高涉外法律服务供给能力?会上提出不少“真招”“实招”:
——构建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体系,用好用足省涉外法律服务联席会议机制,打造高能级涉外法律服务集群。
——推动法律服务行业“走出去”,加强涉外律师服务支持“五外联动”,优化粤港澳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机制,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落地在前海开展中外律师所联营试点工作,探索扩大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等。
——培育发展生产性和高端专业法律服务,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法律服务”新格局,为制造业当家、护航企业“出海”贡献法治力量。
加快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培育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东虽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仍面临高端人才不足等问题。会议要求,建设一支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为做好涉外法治工作提供“智力支撑”。
笔者了解到,广东接下来将以实施涉外法治人才“广东特支计划”激发动力,以涉外律师人才培养“粤律工程”实现跨越发展,着力组建一支深耕广东、立足粤港澳、辐射全国,融合法学法律界的高水平涉外法治专业人才队伍。
“我们还将探索面向全球‘引智’,创新仲裁员选聘和管理,拓宽仲裁员聘任渠道。同时,鼓励境外一流律师所到广东设立代表机构,扎实落实人才优粤卡制度,做好对涉外法律服务领域高端人才的各项服务保障。”省委依法治省办主要负责人透露。
涉外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会上还举行了“广东省涉外法治促进中心”揭牌仪式和“涉外法律服务”移动端启用仪式。接下来,广东将依托省律协组建中心,为我省涉外法治工作的综合研究、社会服务等搭建协同高效的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