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有关热点话题,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题新闻发布会这样答!
9月2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肖渭明、副司长曹元猛,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副组长黄微波,出席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并就横琴前海开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东北振兴等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主持发布会。
情况介绍
肖渭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国内外大势,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立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引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二是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这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
三是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明显。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5个产粮大省2021年产量达到5607.8亿斤,超过全国40%,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在重点地区建成了一批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优良,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四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人。
六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是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通过这10年的实践,我们得出的4点重要启示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这为区域发展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要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各地区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答记者问
深圳特区报记者:主持人刚才介绍,横琴、前海方案印发实施已满一周年。请问一年来,横琴、前海开发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又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肖渭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横琴和前海寄予厚望,先后4次赴横琴考察、3次到前海调研,发表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对横琴和前海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一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横琴、前海开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正在有序落实。
关于横琴合作区,有关方面认真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牢牢把握服务澳门、推动琴澳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布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粤澳民生领域合作,不断完善粤澳共商共建共管的体制机制,推动合作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稳健起步。产业发展方面,一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落户,粤澳先进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获批立项,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一年来,横琴新增澳资企业700多家,总数现在超过5000家。民生事业方面,“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加快建设,超千名建筑、设计、旅游、医疗等领域的澳门专业人士获横琴跨境执业资格。一年来,在横琴就业的澳门居民数量同比增长54.4%。重大政策方面,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双15%”及澳门居民个税优惠政策落地实施,横琴澳门居民整体税负下降达七成,澳门单牌非营运小客车入出横琴配额总量全面放开,“分线管理”软硬件配套设施逐步健全。“一线”横琴口岸二期客货车通道及澳门侧交通枢纽平台加快建设;“二线”通道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主体工程建成。体制机制方面,粤澳双方联合组建的管委会和执委会挂牌成立,广东省省长、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担任管委会双主任,执委会主任由澳门特区政府委派,管委会工作规则、执委会议事规则等内部规章陆续实施,粤澳双方集中办公融合向好。
关于前海合作区,有关方面认真落实《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紧紧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不断密切对港合作交流,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稳步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推动合作区开发开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港合作方面,联动香港设立“深港合作专班”,出台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香港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下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扩区规模效应,拓宽深港合作发展空间。今年上半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33.22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94%,同比增长23.6%。深化改革方面,不断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制度创新力度,推动全国首批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及大湾区首批“跨境理财通”业务落地实施。对外开放方面,加快打造“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港,跨境贸易大数据服务平台获批建设,面向港澳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抓紧制定,金融、建筑等领域进一步对港澳扩大开放。
在重大合作平台的引领带动下,大湾区建设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站在了新的更高起点上。
一是“1+N”规划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批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涵盖基础设施、财政、商务、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和旅游等多个领域,制定实施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四梁八柱”。
二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和河套、横琴创新极点为主体的“两廊两点”架构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加快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陆续建成运营,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及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等科创平台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三是市场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速提质,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布局进一步完善,“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粤港澳职业资格认可范围不断拓展,“湾区通”工程深入推进,“跨境理财通”等试点运行良好。
四是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发展更加便利。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政策落地,“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建成,持续孵化一批港澳项目、吸纳一批港澳青年就业。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粤港澳合作办学项目加快推进,“港澳药械通”政策落地实施,港澳居民在内地参加社会保险更加便利,在广东参保人数超过28万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安排,认真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与有关方面一道,以重大合作平台为引领,以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己任,积极有序推进大湾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中宏网记者:雄安新区建设提出已经5年多了,如何评价5年来的建设成果?未来一段时期雄安新区建设的重点是什么?
曹元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新时代第一个区域重大战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举措,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道,形成了北京新的两翼。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经过5年多的规划和建设,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一是规划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央批复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后,河北省及有关方面陆续出台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4个基础性规划和20多个专项规划,构建起“1+N”规划体系。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有关方面出台了19个配套实施方案,为新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承接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2021年起以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为重点,分期分批推动相关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加快在新区落地,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3家央企总部启动建设,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注册落地,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基本确定选址。同时,一批符合新区功能定位的市场化疏解项目落地建设。
三是新区建设项目滚动实施。按照“在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论证一批”的原则,100多个建设项目压茬推进,累计完成投资超过4000亿元。新区参建劳动力稳定保持在10万人以上,高峰时期约有20万建设者在紧张有序施工。目前,新区启动区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展顺利,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容东片区城市框架逐步形成,6万多名征迁群众喜搬新居,京雄城际铁路建成并稳定运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等建成通车。
四是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成效显著。白洋淀淀区水质从劣Ⅴ类转为Ⅲ类,水位保持在6.8米左右,水域面积保持在275平方公里左右,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夏日莲叶碧、秋来芦花香,“华北之肾”重放光彩。“千年秀林”等累计造林45.4万亩、植树2300余万株,新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
下一步,我们将牢牢牵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坚持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初心,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有序推进率先启动的标志性疏解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聚焦启动区推进实施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新区配套支持政策体系,把启动区建设成为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高质量样板。我们相信,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雄安新区必将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未来之城”大有可期。
经济参考报记者:2020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正式起航。两年多来,围绕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定出台了哪些政策举措?这些政策实施的成效如何?
黄微波:《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两年多来,有关部门和海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海南自贸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自贸港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围绕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以及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比如,出台了自用生产设备、交通工具及游艇、原辅料“一负两正”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清单,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施了企业和个人所得税15%优惠政策及金融开放等支持政策,在重点区域开展了“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试点等,这些都为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外贸外资迅猛增长。得益于自贸港政策的红利,海南外贸外资增速取得历史性跨越。货物贸易方面,2021年增长57.7%,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56%,增速快于全国4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位。服务贸易方面,2021年增长55.5%,比全国快39.4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取得重要突破,近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52.6%,新设外资企业数年均增长139%;今年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同比增长67.4%,一批大型跨国企业落户。
三是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落地见效,企业对投资海南自由贸易港热情高涨,市场主体迅速增加,近两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增速连续28个月保持全国第一,截至今年8月底存续市场主体已突破200万户。在海南注册入籍的船舶数量跨越式增长,“中国洋浦港”国际船舶达33艘,国际船舶总吨位跃居全国第二。
四是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消费回流成效明显,2021年离岛免税店销售额超600亿元,同比增长84%。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引进特许药械品种首例200多种,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引进20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独立或合作办学。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三亚崖州湾国家种子实验室获批,深海载人潜水器等重大装备聚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建设。
五是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海南省反走私暂行条例、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等多项法规出台实施。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实现市县区全覆盖,国际贸易、投资、人才“单一窗口”建成,上半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43.6%和50.5%,告知承诺事项拓展至111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正式设立。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海南省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工作部署,蹄疾步稳、有力有序做好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扎实开展封关前压力测试,进一步落实自贸港早期政策,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十分重要。请问,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有哪些?
曹元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座谈会,发出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3年来的共同努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一是“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印发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制定出台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防治、水土流失治理、财税支持、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政策举措,出台实施方案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沿黄河9省区省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均已印发实施,推动战略实施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二是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进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着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黄河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不仅彻底摆脱断流危机,还持续向黄河三角洲、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白洋淀等重要生态区域补水。山东利津水文站全年入海水量由2012年的276亿立方米提高到2020年的352亿立方米。
三是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1—6月,黄河流域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2.4%,同比上升5.8%。2019年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由本世纪初的30%上升至目前的60%以上。雪豹、白唇鹿、岩羊等大型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
四是洪涝灾害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完成河南、山东黄河滩区迁建任务,85万群众摆脱洪水威胁。加快推进下游引黄涵闸改建、下游“十四五”防洪、黄河宁夏和四川段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设,2019年以来,已建设淤地坝和拦沙坝1474座,改造坡耕地面积315万亩。持续实施调水调沙,有效提升了河道过流能力。
五是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在煤炭稳价保供方面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流域风电、光伏装机量分别达到1.4亿、1.2亿千瓦,占全国的46.7%、43.3%。我国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山东胜利油田建成。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黄河比长江病得更重,问题更复杂、更难治。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性并未根本改变,下游游荡性河势和“地上悬河”形势严峻,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产业结构倚能倚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绿色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领导小组要求,更好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督促作用,会同各有关方面落细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重大任务、重要举措、重大工程,奋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尽快见到新气象,焕发母亲河的勃勃生机。
证券时报记者:中西部地区在面对今年诸多不利因素的背景下仍保持了整体较高经济增速,我的第一个问题是,近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第二个问题是,中西部地区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下一步将如何破解?
黄微波
中西部地区包括18个省份,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82%、53%,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年来,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2.2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与东部地区之比提高了约5.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基础设施显著改观。截至2021年底,中西部地区铁路里程突破9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铁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70%;公路里程超过350万公里,2012年以来新增公路里程占全国比重接近80%;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西部地区“五横四纵四出境”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通达度、畅通性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年来,中西部地区深入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1.37亿亩,三江源草地整体退化趋势得到遏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口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重超过90%,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经济蓬勃发展,电力跨省区外送占比达到全国70%以上,西气东输累计输送天然气超过7000亿立方米,惠及5亿人口;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多年稳定在30%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到全国四分之一。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21年,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2.7万元、2.9万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超过57%、59%,与全国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要看到,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整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区域内部发展出现分化,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中西部地区发挥比较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支撑带动,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紧扣关键环节,以更大力度持续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统筹协调,推动重点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加大支持力度,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推动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青年报记者: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仅一河之隔,两地经济社会来往密切,请问近年来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考虑?
曹元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京津冀三省市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思考和城市副中心紧邻的三个县如何实现功能延伸的问题。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水相隔,地缘邻、人缘亲、生态融、文化近,是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我委、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北三县协同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已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打下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通州区与北三县已签订一系列协议加强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在区域大气污染防控、流域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防治、垃圾处置、水资源利用等5方面实行了统一管控。潮白河干流近22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今年上半年,区域内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北运河土门楼、潮白河大套桥等主要河流断面监测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运河两岸翠带环绕,城市绿心明珠镶嵌,“北京蓝”已是常态。
二是交通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通州区至大厂县厂通路正加快施工,区域内已建成跨界道路10条、跨潮白河桥梁5座,开通跨界公交21条。京通快速路各收费站已实现除早高峰时段外的免费通行,有效降低了居民通勤成本。串联通州区与北三县的京唐城际铁路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的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启动建设。
三是产业转移承接逐步成型。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连续4年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既拓展了北京企业的发展空间,又带动了北三县产业升级和软实力提升。在此基础上,北三县围绕重点企业延伸产业布局,已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73家,有效缩小了区域内的产业梯度差距。
四是公共服务合作不断加强。京冀两省市建立13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北京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与北三县11所学校合作办学;39家北京医疗机构在北三县开展技术帮扶、远程诊疗、专家坐诊,北京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对口支持位于三河市的燕达医院,北三县已有22家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京津冀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部署,协调推动北京市、河北省及有关方面密切合作、携手共进,支持通州区与北三县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联控联治、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密切产业发展协同协作、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共同推动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尽快取得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其地位举足轻重。请问,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东北振兴取得的进展成效?下一步如何推进东北振兴战略实施?
肖渭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东北地区考察,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对东北全面振兴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安排。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步企稳,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实施成效不断显现。下面,我重点介绍四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是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巩固。东北地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殷殷嘱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商品粮量约占1/4,粮食调出量约占1/3。2021年,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达2889亿斤,占全国21.2%,合计增产达153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7.2%。
二是大国重器的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等升级提质,打造国产首艘航母、30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大国重器。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石化、冶金、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补链延链强链,石化行业从炼油向乙烯、PX、PTA等下游延伸,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壮大“新字号”,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4万家,较上年增长9.5%。
三是绿色发展优势更加凸显。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森林、湿地、草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成效显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到87.9%、94%、94.8%,辽河流域水质达到良好水平,辽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1%。高质量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虎豹定居数量稳定增加,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巩固,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草丰茂成为东北地区的生态标识。
四是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截至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2万户、427.7万人全部脱贫,5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东北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7893元提高到2021年的30765元,年均增长7.0%,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但我们也看到,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制造业倚能倚重、市场主体培育不足、人才人口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东北振兴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振兴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支持东北地区持续落实好各项政策文件,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举措,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