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之心”点亮创新灯塔丨南沙向世界
珠江潮涌,伶仃澎湃。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为加快推动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勾勒了新蓝图、赋予了新使命、创造了新机遇。
从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
9月19日,全省推进实施《南沙方案》现场会召开。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高质量推进《南沙方案》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扎实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南沙有怎样的基础和优势?《南沙方案》带来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南沙怎样把面向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落地落实?《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带着三个问题,在深调研中看到了南沙给出的答案。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叶石界
氢燃料电池,受制于电催化剂成本过高而始终未能广泛商业化。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教授邵敏华科研团队带来了好消息,他们研发出的新配方实现了突破,大幅降低了对催化剂昂贵材料的需求量。
这一过程,得益于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强大计算能力的支持。广州超算中心在南沙设立了分中心,为集聚在南沙的科研人员带来了方便。
今时的南沙已不同往日,曾经的荒芜地上科研机构此起彼伏,崛起为大湾区的科创高地。
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是《南沙方案》的首要任务。
9月19日,全省推进实施《南沙方案》现场会召开。省委书记李希强调,要聚焦自立自强,以科技和产业硬实力厚筑南沙发展新优势。建好用好各类创新载体和平台,强化与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打造国际化人才特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贡献南沙力量。
那么,南沙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有怎样的底子?
从国家级新区到广东自贸试验区,再到如今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强化粤港澳合作提升科创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是南沙的着力点之一。当前,南沙正加速集聚粤港澳乃至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迎来新的“科创的春天”
从南沙出发连接到香港的网络专线,让长期困扰港澳科研人员的高性能计算缺失问题得到了解决。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机房。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供图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业务主机,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2016年9月,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运营的南沙分中心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通过“点对点”跨境专线联通内地和港澳地区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服务平台。
“南沙分中心的设立,填补了香港缺少世界领先水平高性能计算的空白。”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超算服务专员祁玫丹告诉《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过去,香港科研团队只能用硬盘将数据带到内地,利用内地的超算中心处理完后再带回香港。南沙分中心设立跨境专线后,科研团队在香港就可以直接使用超算中心资源。
通过南沙分中心使用“天河二号”超算资源加速科研进程,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港澳科研团队的首选。“至今6年间,南沙分中心总共对接超过200个港澳和海外用户团队,涉及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仿真、气候模拟与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祁玫丹介绍。
当前,南沙正在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位于南沙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以下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是广东的一个重大科研平台。2018年11月成立至今,已汇聚55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团队,其中院士团队16个,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1200人。
放眼整个南沙,从南沙科学城到今年9月正式开学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广州海洋实验室到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从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到创新主体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科技创新载体密集崛起。原来基础科研底子薄弱的南沙,正跃升为大湾区的科研高地。
依托这些载体,粤港澳科技合作也在不断深化。
2019年,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了香港分部。《南沙方案》提出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推动粤港澳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及产业化的联动发展;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等。
“科创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想在商场快速找到想去的店?想在医院准确找到你挂号的科室?通过手机GPS导航可能无能为力,毕竟卫星定位难以穿透多层建筑。
打开一款名为“识路”的微信小程序,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在医院、博物馆、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等大型室内场景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位置。这款小程序,就是由霍英东研究院物联网研发部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成的产品。基于室内定位、轨迹跟踪、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等研发成果,能够实现室内精准定位。
《南沙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比如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等等。
来自包括港澳在内的全球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南沙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
《南沙方案》提出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成立于2017年的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经过几年的运营,已成为南沙区科技成果转移的领军者和科技创新“新名片”。
这个平台集聚了全球各类创新资源约6.8万项、4000多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吸引了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100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华为云等770多家科技服务机构以线上线下的形式集聚南沙。这些资源,为南沙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科创服务。
早在2007年1月落户南沙区的霍英东研究院,则是南沙首家香港背景的科研机构,致力于粤港深度合作下的应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
从霍英东研究院到各类科研机构、转化平台落户,南沙肥沃的土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实现产业蝶变。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无人机、海洋产业……“科创之花”在南沙结出越来越丰硕的“产业之果”,高新技术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才特区”释放强劲“磁吸力”
国内有不少核心技术环节和领域被国外垄断,比如说光学显微成像系统。
娄凯从南开大学光学博士毕业后,在海外留学了5年。2018年回到国内,他觉察到了这一块的技术空白。2020年,娄凯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教授温维佳联手,开展对国产中高端光学显微系统相关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我们最终选择在南沙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在香港和南沙之间建立起成熟的协同创新机制。”娄凯介绍,2021年1月,团队在南沙成立了公司。除了学术带头人温维佳,公司研发团队还集聚了一批海归博士、国内一流院校硕博人才、行业资深工程师等。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南沙是国内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也是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优化人才服务措施,努力让人才在南沙安居乐业,特别是为港澳人才到南沙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日的南沙区,有着优越的“人才生态”。摄影:陈小铁
围绕港澳人才在南沙就业、创业、居住、生活的现实需求,南沙出台了很多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对高层次科创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安家补贴,相关港澳专业人才还可享受专项政策奖励。其中2021年兑现资金达到7亿元,惠及人才超2万人次。
今年6月,南沙区又出台了《广州南沙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对符合重点产业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最高给予1亿元奖励等举措。
南沙还通过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全国首个博士后科技创新公共研究中心等方式,为落户南沙的高端人才营造优越的“人才生态”。
南沙引才聚才“磁力场”,吸引了大批人才——目前已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近1.7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自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101%,高层次人才中港澳人才占比达到10%。
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是《南沙方案》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的一项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南沙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南沙区人才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实现人才在南沙安家、成果在南沙转化,为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