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湾区创业青年请注意
今天(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与青年:锐意创新,建设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青年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在深圳创业的郭先生与大湾区之声《港清楚》节目记者分享了自己创业过程中的维权故事。
2006年郭先生在深圳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压缩空气净化设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十多年努力,他们公司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在相关领域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制造商,多项专利技术成为全球首创。
郭先生介绍,企业初创期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出现过聘用的技术人员在辞职后把公司核心资料外泄,并按图纸仿造产品的情况。对此,公司也通过找律师进行维权,但因为律师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专业不足,被告公司的律师通过种种手段将公司专利变为了无效。而后续的答辩、调查取证和维权申诉等费用成本太高,只能无奈放弃追究。
在粤港澳大湾区,聚集着众多像郭先生这样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自主创新主体,如何提升知识产权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在“出海”过程中,做好跨境知识产权保护?
王爱民律师是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常设委员会现任委员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成员,长期从事跨境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工作,并参与了一些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合作项目。
对于提升中国企业跨境知识产权交易自我保护能力方面,她表示,湾区企业可以借助港澳涉外问题处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聘请有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团队作为常年法律顾问。在发生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时候,就会有经验丰富的法律顾问团队协助维权,可以达到节省沟通成本、控制费用等目的。
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的关键词是青年,在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的人才培养方面,王爱民律师建议:一方面是“走出去”,鼓励国内相关专业的年轻人到外国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工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引进来”,把外国优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进来,包括思维方式、运作规则,提升年轻人的国际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