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深圳2020年的第一次握手,是要联手搞什么事情?
左: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右: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
2020年1月3日,广州、深圳两市人大常委会在广州召开主任联席会议,并签署加强两市人大工作协作的协议。
协作协议明确了两市人大协作的原则、机制、重点和具体措施,涉及立法、监督、决定、代表工作、机关建设、理论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内容,将有力促进两市人大工作深度互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说,“恐怕现在全省各市人大都在盯着我们,看看我们联手要搞什么事情。”
此话不假,广深两市,同处珠三角。既同在 “北上广深”之列,又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中心城市(港澳广深)之一。这两座双子星城市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外界常把广深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相爱相杀”,总爱就两者GDP、房价、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比较:谁崛起了,谁衰落了,谁适合生活……
不管外界如何议论,深圳与广州却一直在“秀恩爱”——
2013年6月
广州与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确立两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的合作原则,并建立协作工作机制。这是两地首次合作签订框架协议。
2014年12月
广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交流,提出希望两市加强产业链对接、交通互联互通、公共资源共建共享。
2018年2月23日
农历大年初八,上班的第一天,深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赴广州,学习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2019年9月5日
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广州市 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市将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合作。
这被外界称为:“广深时隔六年二次牵手”。
2019年11月25日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召开,提出推动广州与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一锤定音——“双核心”。
广州景色,图源:南都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大湾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推动城市融合发展。正如林江所说:“不要太介意谁是核心,关键要以区域合作为主,打造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如果大湾区都做不到的话,别的地区要走协同发展之路就更难了。”
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的研究,基于城市的外向辐射度和内向集聚度,大城市存在“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两种属性。城市的外向辐射度越高,中心城市属性就越显著;城市的内向集聚度越高,门户城市属性就越显著。
按照这个理论,东京、巴黎的中心城市属性更为显著,因为它拥有很多竞争力超强的本土企业,对外辐射能力突出。而香港、新加坡的门户城市属性更为显著,因为跨国公司一般会把亚太总部放在这两个城市,内向聚合能力突出。
在国内的话,上海、广州的门户城市属性更显著,因为中央部委、跨国公司、外事机构会倾向于把大区总部放在这两个城市。深圳的中心城市属性更显著,因为它存在很强的本土经济,对外体现出超强的辐射力。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曾对企业异地设分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珠三角,广州是外地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的最大地,而深圳则是本地注册公司在外地设分支机构的最大来源地。
马向明认为,这充分显示了近距离的两个超级都市出现了竞合关系的新格局:广州呈现出门户城市的特点,而深圳则显现出经济中心的特征。
门户需要中心,中心也需要门户,“不要再认为珠三角是‘诸侯经济’,这是一个相互间密切联系的高密度高互动城市群。”马向明说。
深圳福田区景色
广州需要一个强大的深圳。要永葆广州的竞争力,首先得想清楚一个问题,广州的基本盘是什么?当然是广东,只有广东强,省会才会真的强。所以,只要有利于这个基本盘的事情,本质上对广州来说都是利好。
另外,从立法创新实践上说,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可以根据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进行变通规定。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就说,这是广州做不到但深圳可以做的,深圳实践成功了,广州就可以跟着学。
深圳还可以吸引到国内顶级名校的毕业生,因为拥有华为、腾讯、平安、招商、万科等众多大企业,深圳对北京、上海的顶尖人才都存在虹吸效应。
广东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万人,高居珠三角城市首位。人口增长背后,更是深圳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应届大学生和各类人才达28.5 万,占比近六成。
2019年12月29日,北大发布“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和过去几年一样,深圳仍然是吸纳北京大学毕业生第二多的城市。第一是北京。
这些顶尖人才来到珠三角,就有机会外溢到周边城市。深圳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其辐射效应与虹吸效应一样强大。所以,中心城市深圳强,省会城市、门户城市就更有底气。
深圳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广州。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指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深圳一直积极争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意见》中给出的明确答复让深圳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是如何建设、如何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发力,深圳还需要考虑深圳科技创新仍存在高端顶尖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薄弱环节。
在2019年9月5日两地签署的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第一条就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卫视截图
广州作为“科教重镇”,有着大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科创研发能力的高校,两者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符合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也弥补了深圳基础研究领域的短板,让《意见》中的规划能够更快实现。相信这也将是广深比翼双飞的进程中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在该框架协议中,第二个重点领域的合作就是“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有写道: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而有关广深“交通枢纽”的规划,也是涉及到“海陆空”三方面的,包括: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汕尾、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等等。
有观点指出,由于珠江分隔,深圳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连接水平一度稍显落后。而随着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的开工建设或规划研究,使深圳能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但同时,它与广州的市场腹地也由此变得更为重叠,因此,两地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
但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才是最正常的城市关系吧。未来,“广深CP”还将一起打开什么样的全新局面,让我们一起期待。
珠三角地理位置图,图源:科普中国
参考引用资料:
1.《广深港的"POD较量":门户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竞赛》,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撰。
2.《有一种“相爱相杀”,叫广州与深圳》,每日经济新闻。
3.《重磅!时隔六年广深再牵手,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干这些大事 》,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