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文化支撑
上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表明大湾区建设已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必须强化文化因素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大湾区内在要求兴人文、强文化,打造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这既事关让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事关“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以中华文化为本铸牢湾区之魂
粤港澳大湾区要从位置相连的地理存在,走向兴衰与共的发展共同体,文化是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地区文化承载着地区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情感和价值倾向,从根本上将一个地区的人们凝结成为有机整体,赋予这个地区以鲜活的生命气息。粤港澳大湾区也不例外,湾区因海湾优势而彰显,既因此孕育出极富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湾区经济,又因此滋养出湾区人共有的精神家园。综观国际一流湾区,无一不焕发出灿烂的文化光彩,如旧金山湾区是世界著名的科教文化中心,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均以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而闻名。正是鲜活的文化,赋予湾区人民强烈的湾区认同感和自豪感。
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同根同源,都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血脉,需要共同擦亮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风帆。在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粤港澳三地人民共同创造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最根本的中华文化基因。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三地人民共同投入到民主革命和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投入到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浪潮中,在中华文化的新篇章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正是中华文化,从根本上塑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给予大湾区最基础、最深层的精神养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繁荣发展大湾区文化,首先要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着力厚植中华文化的沃土。特别是,形势越是复杂,不同思想文化的交锋越是激烈,越要在坚守和建设什么样的文化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中华文化为本的原则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大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文化共性为公约数凝聚湾区力量
文化是凝心聚力的最好黏合剂。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尤其需要以三地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血脉为“最大公约数”,使三地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
以“爱国精神”为基准,壮大建设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国两制”包含了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体现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求大同、存大异。“大同”就是爱国爱港爱澳,诚心诚意拥护“一国两制”方针和特区基本法,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有不同主张和意见。建设大湾区要高举爱国的精神旗帜,以此为界限和标准,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使粤港澳三地人民携起手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增湾区人民的民生福祉,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以文化同一性为基础,扩大合作力量。粤港澳地缘相连、人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类,具有很高程度的文化同一性。这种文化同一性是推动三地人民跨越障碍和隔阂、携手合作的重大动力。如改革开放之初,正是因为粤港澳三地人民“一家亲”,港澳企业家才义无反顾摒弃种种顾虑,来广东“喝”改革开放的“头啖汤”,三地人民携手推动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杀出一条血路。今天,三地人民又共同面临建设大湾区的重大机遇与使命,必须继续发扬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合作传统与敢闯精神,以文化为纽带,共同化解新的问题与困难。三地要携手加强对共同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研究与宣传,强化对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与利用,扩大文化合作领域,使三地人民的文化同一性得到巩固和丰富。要合作推进三地青少年教育培养,把我国历史文化、国情民情、岭南传统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保证三地文化同一性绵绵相续,“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以文化多样性为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岭南文化兼具本土与外域,具有鲜明的多样性特征,这是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独特优势,也是大湾区以“两制”之利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的重要支撑。
将多样性优势转化为创造力优势。粤港澳三地要坚持开放包容,着力厚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土壤,将大湾区建成全球创新创意人才汇集的热土。坚持海纳百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交汇,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共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将多样性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和要素的互补性强,要合力推动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珠三角的制造优势和科技优势,香港的资本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澳门面向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大湾区的文化资源与科技、制造、商业、旅游业等相融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
(作者阮春林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新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