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粤政观察】广东:改革之光 照亮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6日 文章来源:触电新闻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书写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生动实践。

      让我们跟随广东台记者们走进南粤大地,全方面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切实效果。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改革“先手棋”,一体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喜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就诞生于河套深圳园区。而同样来自河套的一家科技公司成为了全国首家向海外成功交付超导量子芯片的企业。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这个面积仅有3.89平方公里的园区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就诞生超过50个高端科研项目。小园区为何能迸发大能量?制度创新是动力源泉。从2022年开始,合作区就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把引进项目筛选的第一棒交给市场。

文章配图

      随着“一区两园”的协同发展、“科汇通”试点的全面展开、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河套的科创项目和人才释放出强大创新动能。

      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正式落地。条例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人才环境、金融支撑等重要领域,提出一系列创新制度安排。

      深圳市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陈晓青介绍,光明科学城更注重以市场化为导向、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科研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成果,去转化促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业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技术需求,来推动科研的技术研发,通过双向驱动的方式,来打造“四链融合”的创新示范区。

文章配图

      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征。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痛点、难点在哪里?记者走访多家科研单位发现,包容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减少相关文书工作、解绑科研人员的时间,都是一线科研人员的迫切需求。

      以一份验收材料为例,从200多页到仅有7页纸,从厚到薄的过程正是因为广东推行了“负面清单+包干制”的改革措施。所谓“负面清单+包干制”,就是在省基金项目经费使用中,除了十类严禁列支的项目和范围外,科研人员将有更大自主权。

      2022年,省科技厅把改革成果推广到所有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10万元到300万元的项目全部实现了包干制。截至2024年6月,已支持超2.2万项省基金项目,涉及科研经费超30亿元。

文章配图

      全面激发创新活力,既要鼓励“从0到1”的基础研究,也要支持“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其中,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被认为是科技成果转化接力赛的“关键一棒”。

      早在2020年,全国就有40家单位开展试点,广东省科学院正是其中之一。通过一套组合举措,已经孵化超过100家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四技”收入连续位居全国科研院所前列。

文章配图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下,一座座大科学装置巍然耸立,一家家创新型企业星罗棋布,一批批高水平人才纷至沓来,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七连冠”,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二,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广东正奋力从经济强省向创新强省迈进。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构建现代化税费服务新体系

       2021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发布,随后广东被确定为全国4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承担起为全国改革大局闯关探路的使命。三年多来,广东将“以数治税”贯穿于税收征管改革全过程,大力推行优质高效智能税费服务、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征管和服务一体化,以税收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特殊性。日前,“粤澳社保跨境一网通”正式上线新电子税务局。缴费人在登录网站后只需点击“澳门社保业务”模块,即可自动跳转到澳门社保基金办理入口。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广东税务部门联合人社、人民银行、澳门财政局等多个部门推出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退税费、琴澳互设自助办税终端等多项创新举措。

      在广州南沙,湾区税收规则转换衔接机制也正不断深化。为便利港澳居民享受南沙个税政策优惠,税务部门推动10余项税收规则与“港澳税负”计算规则衔接,在电子税务局上线“港澳居民优惠减免测算”功能模块。

      在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的林主任分享:“设计全流程气泡提示自动弹窗指示,“点对点”辅导办理,可以按照香港的税务政策缴纳税项,让我能在南沙安居乐业、专心发挥所长”。

文章配图

      近年来,针对“多地跑”“折返跑”等涉及跨域办理的情况,广东积极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税费服务事项省内通办和跨省通办等服务。

      在江门,这家企业负责人因之前在海南登记的个体户较长时间没有申报,作为新办的关联企业,公司纳税信用等级受到了影响,急需办理海南当地的申报业务。

    “没想到现在在江门的办税服务厅就可以提交申报资料,由这边的税务人员预审核并连线海南税务部门受理,不用跨省跑,非常方便!”企业负责人黎立成表示。

文章配图

      跨域通办实现的背后是对税务系统的全体系优化和流程再造。通过设立市、县两级集约处理中心,实现线上业务及时响应。同时进一步健全税费服务跨区域协同联动机制,统一受理条件、办理资料、办理时限等业务标准。

      目前,广东涉税跨域通办清单已涵盖390个事项,有效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全省共开设了569个跨域通办线上云窗口和线下实体窗口,有效减少企业跨省往返办理业务的次数和时间,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

      为进一步实现“就近办”“便利办”,广东还推动税费服务融入政务服务“一张网”,进驻省内79个政务服务中心,多项业务上线全省2.5万台“粤智助”自助机和9800台银行自助终端,实现智慧税务建设与数字政府建设一体推进。

文章配图

      中山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强表示:“广东在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面路径非常清晰,一方面通过提升税务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科技驱动服务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跨省通办、湾区通办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这种数字化转型 一体化发展的改革路径,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构建完善司法惠民服务网络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作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7个试点省份之一,广东坚持创新完善司法服务保障社会治理制度机制,不断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

      炎炎烈日之下,在茂名高州市金山街道陈垌村的一处农田旁,村民们争论不休。

      从去年10月开始,他们将100多亩农田出租给外地返乡客商,但由于雨水较多,农田种植的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承租方经济损失较大,导致资金短缺出现土地租金拖欠的情况。

      因为当初没有签订合同,双方便在欠款问题上产生了许多争议。于是,村民来到所属街道办寻求帮助。

文章配图

      接报人员了解情况后,立马对接到所在地金山街道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司法惠民服务中心介入后,迅速联合高州市人民法院金山法庭、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干警以及街道办形成调解小组,大家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迅速开展调解。

      司法工作者发现,由于村民的承包地的亩数和界至都没有约定清楚,加之前前后后参与劳作的农民达到40多人,增加了村民人数、工作内容以及所欠工资等信息的核算难度。

      多方合力下,“情理法”融合调解,承租方同意一次性付清所欠土地租金及工人们的工资,看起来矛盾尖锐的欠款争端,通过街道司法惠民服务中心牵头,就在“家门口”调解成功,双方握手言和。

      茂名高州市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进基层,实现司法惠民便民服务网络“全覆盖”。2019年以来,已经建立40个司法惠民服务中心,488个村级司法惠民服务点,成功化解各类诉前纠纷1.7万余件,司法确认4200多件,解决争议标的2.7亿余元。

文章配图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广东紧抓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完善司法服务保障社会治理制度机制。

      全省法院将定分止争的司法职能嵌入到党委政府社会治理整体布局中,主动融入省委政法委“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全省420个法庭把指导人民调解的法定职能落实落细,并建立789个诉讼服务站、法官联络点,228个网上巡回法庭,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民间纠纷的基础性作用。

      各基层法院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探索推进前端治理新模式,绘浓诉源治理“新枫景”。

文章配图

 

大力推进强镇赋权强街放权改革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镇街体制改革,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力争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在深圳,有这样一个“民意速办”平台,让市民的“急难愁盼”被及时感知、快速响应。周女士今年在平台上提交了一个退费纠纷的工单,不到24小时就得到了解决。

      近年来,深圳围绕“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深入推进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将全市537个民生诉求渠道整合为23个,打造了以“民意速办”平台为主的受理渠道体系,破解了曾经渠道分散、办理流程和时效要求各异等问题。

文章配图

      明晰的清单是诉求精准分拨、高效办理的核心和关键。在平台的运行办公室,我们看到职责清单上,各类诉求被分门别类细化成了4177项,单噪声投诉一类,就分了38个事项。深圳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通过编制“三清单”、两机制,推动部门职责职能不断优化调整。

      目前,平台的注册用户量达到了2000万左右。改革以来,民生诉求的平均办理时长较改革前压缩了65%以上,市民的满意率都达到99%以上。

文章配图

      如果说“民意速办”平台是一双无形的手,那么行政执法就是一双有形的手。

      汕尾陆河河田镇的执法人员正在对餐饮店经营资质进行抽查,并快速作出处罚决定。类似这样看似简单的处罚,在2020年前,则需要乡镇政府向上级政府协调力量参与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情况长期困扰基层。

      为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及基层执法力量分散薄弱等治理难题,广东近年来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于2020年8月发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公告》等文件,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权力,扩大其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乡镇政府“权小责大”的困局得以改善。

      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彭康文介绍,“自职权下放以来,查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案件24宗,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5宗,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领域、卫生健康领域等违法行为查处,处理12345投诉300余宗,按时办结率达100%。”

文章配图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多个地市对乡镇(街道)执法职权下放并不是“一放了之”。各地根据执法中出现的情况,动态调整执法职权,确保乡镇(街道)对下放的职权“接得住、接得好”。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镇街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事权相衔接的保障机制,不断激发镇街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切实为基层赋能增效,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专业规范运作、依法依规办事,社会治理参与渠道不断拓宽,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章配图

      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代凯表示,“这样的改革,是把群众的积极性、社会的力量,包括志愿组织和社会组织力量都调动其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群众在参与当中,让他有获得感、自豪感、荣誉感。所以这些年,广东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

 

延续传统文化血脉

书写中华文明新章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近年来,广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自觉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新期待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篇章。

      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近日,由省地方志办编撰出版的近七万册地方志书正式赠予45所高校,旨在整合包括地方志书、数据库、场馆等在内的全省地方志资源,强化与教育部门的联动,倾力支持服务教育事业和高校建设。

    “我们开展了为时十年的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建立了数据库 为全省13.3万多个自然村立档画像。修志其实也是修志为用。”省地方志办刘凤霞介绍道。

文章配图

      在美育教学的探索中,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交出了新答卷。自2018年以来,学校便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聘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并将非遗教育上升为美育教学研究课题,循序渐进,形成“了解—实践—校园内外辐射推广”的传承链条。

文章配图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目前,广东拥有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遗产“家底”丰厚。新征程上,广东不断健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体系,高标准推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做强“南海I号”等水下考古品牌,在中华文明圈中发出岭南之音。

文章配图

      在新时代,让岭南大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展新颜、焕新生。

      行走在广东的街头巷尾,你总能与历史文化街区不期而遇,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和广济桥、汕头小公园等优秀保护利用案例,是广东以“绣花功夫”绘就的城市更新画卷。不可移动文物和传统风貌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在保留历史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激发新的活力。

文章配图

      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征程中,“文艺粤军”守正创新展锋芒。今年初,广东设立2.5亿元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得以让岭南文化富矿拥有文艺精品创作的源头活水。

      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火热上映的国漫大片《落凡尘》,借由牛郎织女的传说,将二十八星宿等传统文化元素搬上大银幕。酷炫高燃的法术大战、憨态可掬的星宿萌物、美轮美奂的山城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在动画热土广东生长起来的《落凡尘》,还从粤港澳大湾区动画产业集聚的优势中直接获益。

文章配图

      舞剧《咏春》“舞武融合”之风席卷海内外;广东“粤剧电影创新三部曲”为“南国红豆”圈粉无数;龙舟、醒狮、英歌舞的频频出圈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广州国家版本馆为南粤大地新添一座中华文化殿堂,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更如雨后春笋……

      广东秉持岭南文脉之势,以奋进之姿,奋力建设好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记者: 刘灿娇 李逸冰 黄耀敏 余俊俊 曹境 刘畅 林杰斌 吴柳倩 刘凯 周煜堃

编辑:郭佳欣

二审:冯逢

三审:袁 媛 刘霄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