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悦理轩:新质生产力的“三重意蕴”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4日 文章来源:党建全媒体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才能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新质生产力的“三重意蕴”

悦理轩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催人奋进。

“鲲龙”AG600研制成功,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生动阐释,也为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

“新质生产力”自去年9月首次走进公众视野就广受关注。今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这对于我们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价值意蕴和实践意蕴提供了根本方向,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理解新质生产力是什么。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质生产力特点在新。主要体现为新劳动者,是能够适应时代要求终身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禀赋和才能,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科技设备的复合型人才;新劳动对象,既包括实体的各种高科技智能设备,也包括虚拟的无限可循环利用的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包括人工智能、自动化制造设备等。

新的生产要素决定了新质生产力具有创新性、协同性和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

说它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于质优。以驱动方式为例,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从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为科技、产业、要素和人才等全要素创新驱动。

例如作用方式。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一代科技革命为依托,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例如表现方式。新质生产力表现出数据与产品的虚拟化和生产方式与产品的智能化,如云计算、元宇宙等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人机互动、智能制造等生产模式应用广泛。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弄清楚了新的生产力理论是什么,更要弄清楚“为什么”。只有弄清楚了“为什么”,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价值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从生产力跃升过程来看,从人力驱动、畜力驱动、能源资源驱动再到科技创新驱动,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旧的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的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靠的都是科技创新这个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比如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存在巨大压力,等等。

坚持问题导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聚焦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运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实践,让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可以说,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切实发挥好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如火如荼。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浇花、洗碗,甚至能帮人剃胡须;量子计算机能把算力提高到新的层次,以指数级增长超越现在的超级计算机……这些前沿技术叠加出现、链式突破,呈现出指数级增长之势,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抓住此次机遇,才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才能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更要明白该怎么做。“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也明确要求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牢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要攻克颠覆性技术和前沿科技。事实上,科技创新不仅要重视“从0到1”的创新突破,更需要“从1到∞”的成果转化,让创新不停留于“实验室”和“书架”,而要运用于“生产线”和走上“货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培育一批创新链“链主”企业,壮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孵化一批“新物种”企业,全力支持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积极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更要落在产业上。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新方向,通过数智赋能产业转型行动,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开放就是“点火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抓改革开放这个动力源泉。

从破除“四唯”,到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从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到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到力破科研创新成果“墙里开花墙外香”……

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表明,深化改革开放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卡点,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充分涌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当然,改革开放要“琴瑟和鸣”,还需要“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协调联动。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宏观层面。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中观层面。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人才培养的有机链接与融合,以科技创新指导人才发展,以产业变革布局人才培育,在人才培养中聚焦核心科技和关键技术研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微观层面。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打通促进创新的“快车道”、拆除阻碍创新的“篱笆墙”,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展望未来,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方能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可以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该做、必须做且必须做好的事。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