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专家“解密”:画好这五个“圈”,对广东很关键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2日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广东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12月20日正式出炉。自2019年广东首次提出“五大都市圈”概念以来,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的规划文件首次亮相,也让这一备受期待的概念终于有了具体的“施工图”。

培育发展五大都市圈,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人口和经济空间格局,更将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为我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的五大都市圈的整体发展格局是如何确定的?五个都市圈发展培育分别面临哪些发展短板?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南方+记者采访了分别参与五大都市圈规划编制的五位专家,请他们围绕上述问题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

■专家名单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乃华(参与编制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参与编制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罗勇(参与编制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

珠江发展规划院院长宋劲松(参与编制汕潮揭发展规划)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张虹鸥(参与编制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

整体发展格局如何形成?

强化专业分工,联动区域发展战略

南方+:我们留意到,在五个都市圈的整体布局中,“发展轴”是串联起都市圈内不同节点的重要通道,特别突出了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同都市圈的发展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亮点?

顾乃华:广州都市圈的规划构建了“一核两极四轴”的总体发展格局。规划充分考虑都市圈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突出以广州为中心,以广佛核心区为引领,带动肇庆、清远共同发展。统筹都市圈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突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调布局和公共服务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方煜:深圳都市圈规划提出推动形成深莞穗、深莞惠河、深惠汕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四轴”支撑的发展轴带。

比如,其中的深莞惠河发展轴以深圳为龙头,联通东莞、惠州、河源,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深圳坂雪岗科技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东莞银瓶合作创新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深河产业园等重点平台的开发建设,紧紧围绕制造业布局完善区域创新产业体系,打造深莞惠科技产业走廊,有望打造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的先进制造及产业创新走廊。

罗勇:依托主要交通廊道,珠西都市圈构建了四条发展轴。其中,创新集聚发展轴是一条“Y”形发展轴,发挥集聚创新资源和创新平台的功能,主要是以珠海为核心,向东依托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等通道,串联中山火炬开发区、中山翠亨新区、珠海高新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重点平台,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向西依托珠海至肇庆高铁、广佛江珠城际等通道,串联江门城区和鹤山,促进与广佛肇之间的产业联动和功能衔接。

沿海经济发展轴是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港珠澳大桥、深珠城际(伶仃洋通道)、黄茅海通道、西部沿海高速等通道,统筹珠海、江门、阳江沿海港产城资源,向东承接香港、深圳外溢的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向西辐射带动粤西发展。

宋劲松:汕潮揭都市圈构建了“一心两极、三环五射”的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总体发展格局。依托汕头主中心和潮州、揭阳重要增长极,建设承载区域的总部服务功能多中心,带动整个区域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以高铁站、空港周边为核心区重点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高端化产业结构,并在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相关组织的协同支持下,使汕潮揭都市圈核心区逐渐由传统的制造业中心转化为创新中心和区域CBD。

环汕头湾协作轴、环潮揭协作轴、环惠来―揭东―饶平协作轴作为三环,将促进核心圈与都市区其他城市功能节点和产业园区高度互动。汕潮揭至粤港澳大湾区协作轴、汕潮揭至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协作轴、汕揭至梅州协作轴、汕潮至赣闽协作轴、潮普至河源、汕尾协作轴作为五射,则将加强与汕尾、梅州、河源、江西、福建等周边地区的互动协作,拓展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腹地,推进“大粤东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张虹鸥: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一横五射”的发展轴空间结构,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为支持湛茂都市圈加快成为沿海经济带西翼的增长极,在湛江主中心与茂名副中心之间规划了“湛茂一体化发展轴”,串联湛江中心城区、茂名中心城区、空港经济区及吴川市区。其次,为了增强都市圈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联动关系,向东规划了“湛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轴”,向南规划了“湛茂—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轴”,将其打造成为海南向内陆运输通道中的关键枢纽。最后,为进一步释放湛茂都市圈的门户枢纽优势,谋划了面向北部湾经济区、桂黔川渝、湘鄂的三条对外辐射发展轴。

南方+:在牵头制定的规划中,都市圈的范围是如何划定的?此次公布的都市圈规划中,有些城市超出了所在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范围,为何仍被划入都市圈范围内?

方煜:深圳都市圈范围的划定,是基于1小时通勤圈,将人口布局、城市建设、交通网络、生态格局、就业通勤联系、企业分支机构联系和人群休闲往来联系等作为发展水平和一体化潜力的评估要素,考虑全省区域协调的治理要求、行政单元的完整性等,最终明确将深圳、惠州、东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纳入到深圳都市圈的范围。

罗勇:珠西都市圈以核心城市珠海为中心,按照现状及上位规划明确的铁路、公路和轨道交通,其1小时通勤圈可基本覆盖珠海、中山、江门三市。

我们考虑到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已有较好的协同基础,近年来又在跨界交通项目建设、产业协作、科技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虽然阳江部分区域超出了1小时通勤圈范围,但考虑已有协同基础和发展诉求,为进一步提升珠中江阳四市一体化发展水平,规划文件将阳江也纳入了珠西都市圈范围。

公共服务短板如何补齐?

搭建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南方+:针对公众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问题,各都市圈原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在您牵头编制的规划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实现共建共享?

顾乃华:广州都市圈的现状是广州的公共服务资源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在规划设计中,我们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推进都市圈教育特色化、均衡化发展,开展跨地区教育合作,如推广广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系统并网联通,推动都市圈各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共享。二是发挥广州优质医疗资源集聚优势,提升都市圈医疗基础设施,深化卫生健康合作。比如推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肇庆医院等跨区域医院建设。

三是以传承、弘扬、活化广府文化为主线,增强广府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四是携手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缩小社会保障待遇差别,使全体都市圈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比如,建设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市域公共住房建设合作机制,探索建立跨市域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五是共同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公共事务协同治理能力。比如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机制,构建都市圈抗震救灾指挥一体化机制等。

方煜:深圳都市圈公共服务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与人口素质、年龄结构不匹配,另一方面是深莞、深惠边界地区是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但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品质低,存在设施供给“边界洼地”的现象。

因此,深圳都市圈规划注重引导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人口发展与流动格局配置。一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性提出在临深区域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二是深化医疗、养老和托育资源协作联动,鼓励开展多层次多模式合作办医,推进养老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三是共同加强都市圈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在东莞、惠州临深片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沿轨道交通建设大型安居社区,加快构建协同一体的人员流动管理体制机制,促进都市圈劳动力有序流动及合理分布。

罗勇: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中,珠海作为核心城市,公共服务带动作用有限,珠西都市圈设施与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城市间共建共享能力不足。

对此,规划中主要是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强核心”,强化珠海核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增强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二是“提品质”,扩大珠西都市圈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高水平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高标准对接港澳服务标准体系,提升养老托育服务功能和质量水平。三是“促共享”,推动四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合作,鼓励珠海、中山、江门在城市交界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支持四市跨区域组建医疗联合体,持续提高健康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水平。

宋劲松:汕潮揭三市城市公共服务人均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文化卫生等跨市域公共服务项目标准不统一,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制度尚不健全,导致都市圈内公共服务不能共享。

因此,要以优质公共服务打造特色磁极,强化外圈层节点城市对目标导入人口的吸引力,推动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建机制,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这主要从三方面发力:第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补齐区域高等教育短板,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鼓励三市优质中小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第二,深化卫生健康协作联动。共建区域医疗高地,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共享。第三,加快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建立区域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全覆盖。

张虹鸥:湛茂都市圈内的原有短板主要体现在两市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和规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以及跨地区交流平台匮乏、制度体系不健全等方面。为此,《规划》着重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领域选择、平台搭建、体系建设做了系统设计。比如,教育医疗共建共享方面,提出构建两地区域优质中学资源共享平台、都市圈医疗合作平台等;区域文化交流互动方面,重点推进两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设施共建共享,共同打造“活力广东、精彩粤西”区域旅游品牌等;营商环境打造方面,建立两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法规体系,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共建社会信用体系等。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