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气象新作为全面推动广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傍晚的永庆坊彩灯闪耀。南方日报记者梁钜聪摄
11月28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举行。大会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及数字创意3个前沿领域,以“文化+科技”为引擎,打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
广东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广东高举思想之旗,“粤学习”“学习日历”“进村入户”等网上理论传播品牌应运而生;融媒“爆款”层出不穷,“两端一云”建设方案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广州国家版本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拔地而起;《咏春》《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珠江人家》等粤产精品不断涌现;广东推出实施文旅促消费“七个一”举措,不断释放文旅“大礼包”刺激消费复苏……
11月13日至14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宣传思想文化和网信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以新气象新作为全面推动广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东风浩荡满眼春。新征程上,广东高举思想旗帜,精神文明新风劲吹,广东文艺春潮澎湃,岭南文化焕发新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南粤大地上正浓墨重彩写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篇章。
●南方日报记者杨逸
凝聚思想伟力,奏响主旋律强音
11月15日,在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下,南方新闻网全新打造的“学习日历”正式上线。“学习日历”以独具特色的理论学习创新产品,引导广大网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为全面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广东始终高举思想之旗,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粤学习”“学习日历”“进村入户”等网上理论传播品牌应运而生。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
去年以来,江门创新运用“艺术党课”开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宣讲。“有趣味、有侨味”的“音乐党课”在江门市新会人民会堂举行,课堂融入党史金句传诵、现场拉歌比拼、全体合唱、党史故事讲解等环节,创意改编的咸水歌引来观众此起彼伏的掌声。
“指尖上”的宣传宣讲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新风尚。广东实施“粤学习”网络理论传播重点项目,建设互动化强、应用化强的“学习文库”,建立专家文库、媒体文库、学习专题等新型理论传播产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目前已实现广东21个地级市全覆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脍炙人口的主旋律展览与文艺作品,凭借潜移默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澎湃的正能量。去年9月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拉开帷幕。精彩纷呈的广东单元同步亮相,从照片、模型到视频、创意互动,生动展示南粤大地“非凡十年”春潮涌荡、气象万千。
近年来,广东积极实施主旋律弘扬工程。为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全省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搭建省市县三级全媒体传播矩阵,探索出一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融互通、此长彼长的深度融合之路,高歌奋进之曲,汇聚成一股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正能量。
随着广东媒体深度融合效能的充分释放,主流“爆款”层出不穷。聚力打造“湾区第一端”,今年以来,南方+客户端推出《21城·21问——广东城市微调研报告》、原创功夫动漫《揭秘广东真实存在的21个“武林门派”》、“县委书记打擂台”等全媒体报道,实现传播的“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南方+连续多年位居省级党报自有APP传播力排行榜第一。
11月15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发布“两端一云”建设方案,全力推动南方+提档升级、建设今日广东国际传播中心(GDToday)和打造支撑服务全省媒体融合的统一技术平台“南方智媒云”。两端并立、内宣外宣并起、内容技术并重……以“两端一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矩阵,掀起广东全省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潮流,汇聚奋进新征程的蓬勃力量。
写好精神文明答卷,文明之花开遍广东大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
穿越200多米长的廊桥,走进绿意盎然的江心小岛,作为广东首家岭南书院,位于清远的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坐落其间。书院坐拥近3万册藏书,主题展览、经典诵读等文明实践活动轮番举办,温润着无数爱书之人的心灵。
“在全省打造10个岭南书院”列入广东省“十大民生实事”,江心岛书院迎来蝶变新生。通过构建“书院+书房+书屋”建设体系,创新“政府+社会资源+公众参与”运营模式,10个岭南书院渐渐成为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推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岭南书院全覆盖,也在今年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星罗棋布的“文化微地标”,为广东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提供强大助力。在深圳盐田区,听海、灯塔、邂逅、春天海……10所名字充满诗意的“智慧书房”将海岸线装点一新。独特的建筑外形,多元的文化活动,吸引无数文艺青年到此“诗意地栖居”。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深入推进,“旧貌换新颜”的故事正在岭南大地不断发生。目前,全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88个、省级文明村镇274个,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80%,城乡面貌由内而外焕然一新。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涵养刚健朴实文化,离不开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近年来,广东共推选出“广东好人”1860名、“中国好人”563名。其中,43位上榜好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6位上榜好人获评“广东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广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明建设全过程,打造“广东网络文化精品展播”“广东好人线上发布活动”“南粤十大好网民”故事评选等宣传品牌。2023广东网络文明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主题分享、“小林漫画”主创林帝浣的暖心作品、“南粤十大好网民”的正能量故事……无不传递着亿万网民共建线上精神家园的心声。
家教家风建设的阵地也在筑牢夯实。过去三年间,通过省文明办、省妇联盘活历史古村落、家训馆、廉政教育基地等资源,广东先后打造22个家教家风实践基地、500个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实现全省21个地级市全覆盖。
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题中之义。目前,全省共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8018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打造省级示范中心(所、站)1109个,拓展基地、点等特色阵地2.4万个。
为丰富文明实践活动内涵,各地因地制宜的创新做法也在“花样翻新”。从清远佛冈县“初心讲堂”红色教育平台,到珠海“口岸暖客厅”“微笑迎宾”义工岗,生动鲜活的文明实践、便民惠民的志愿服务,将城乡基层文明实践网络编实织密。
今年以来,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的新动作,让广东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目前,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率达到100%,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对率达到69%。随着“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不断健全,“文明之花”将开遍广东大地。
文化事业、产业“齐飞”,岭南文脉焕发新活力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永庆坊里,一砖一瓦承载着“老城市”的“根”与“魂”。今年国庆假期,永庆坊推出广州首个山海中秋花灯会,青砖小巷上演“岭南奇妙游”,吸引无数国风青少年纷至沓来。近年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扎实推进,让越来越多像永庆坊这样的岭南人文地标,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新活力”。
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深入实施,南粤大地掀起“寻根”热潮——
随着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南海Ⅰ号”沉船的发掘,考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答卷”逐渐成型。今年10月,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
“我们将用12年时间全面溯源岭南早期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助力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说。与此同时,广东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久也将落成并投入使用。
岭南文化题材“富矿”不断深挖,粤产文艺精品频频“出圈”——
今年5月,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谯国夫人》在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夺得“最佳戏曲片”;粤产热播电视剧《珠江人家》开创性地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剧情,目前仍为今年以来央视一套黄金档收视冠军……
广东文艺奋楫争先、勇攀高峰的新气象,离不开高水平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体系的打造。广东省委、省政府设立文艺精品扶持专项资金,助推广东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今年省财政投入2.5亿元,扶持全省重大题材文艺精品创作,奖励获国家级大奖作品和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影视剧目,柔性引进优秀文艺人才。
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大湾区文化地标陆续点亮——
11月30日,被誉为新中轴线上的“水中盛放的木棉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开门迎客。由广东美术馆、广东文学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组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也将在明年“扬帆起航”。
为百姓提供高品质文化供给、高效能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一座座文化地标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标志广东文化设施建设驶进“快车道”。超过4000家公共文化新空间,成为城乡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助力消费复苏——
近年来,广东出台《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智造”引领广东文化产业“跑”出新优势。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
6月7—11日,第十九届文博会在深圳举行。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展会规模、观众数量、国际化程度不断攀升。今年,广州文交会、东莞漫博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等高端文化产业展会平台搭建,广东频频抢占文化产业发展新“风口”。
文化新业态浪潮迭起,广东文旅产业迎来“狂飙”。为刺激文旅和消费复苏发展,广东先后推出实施文旅促消费“七个一”举措,举办广东文旅推介大会暨金秋文旅消费季、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等,不断释放文旅“大礼包”刺激消费复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游客5.0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6922.6亿元。其中,“五一”、端午、暑期和中秋国庆假期,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已超过2019年水平。
11月24日,2023广东旅游文化节在珠海拉开帷幕。随着滨海旅游带和生态文化旅游带的加快建设,广东文旅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将吸引越来越多游客亲临体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名片也将越擦越亮。
成绩单
◆全省共有全国文明村镇188个
省级文明村镇274个
全省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过80%
全省共建成280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广东共有1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
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广东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个、文化馆144个、博物馆352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
◆2021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10亿元
同比增长11.3%
占全省GDP比重5.54%
连续19年居各省市区首位,广东动漫产值约占全国1/3,电影票房约占全国1/9
◆近年来,《中国医生》《湾区儿女》等30部粤产精品佳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逾百人次获得文华奖、华表奖、荷花奖、金钟奖等专业领域国家最高奖项
一线案例
舞剧《咏春》:
深挖岭南文化“富矿”
“双非遗”炫出“岭南范”
日前,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套拳法,一束灯光,入围本届艺术节终评的舞剧《咏春》,12月6日至7日与观众相约广东艺术剧院,再次掀起一股岭南文化“双创”旋风。
舞剧《咏春》所到之处,口碑与票房“齐飞”,一票难求。自去年12月底首演以来,《咏春》不但火遍上海、北京、广州等28城,更是漂洋过海,登陆新加坡国家艺术殿堂滨海艺术中心,以“岭南范”惊艳狮城。
“武术与舞蹈融合实在太棒了!”美国观众迈克尔夫妇叹为观止。“以舞讲武”的全新演绎是《咏春》一大亮点。惊心动魄的武术对决,糅合了古典舞和现代舞之美。舞蹈演员干净利落的肢体动作,将中国武术的美感和力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咏春》坐拥强大的主创阵容。导演韩真、周莉亚曾联袂打造《只此青绿》《沙湾往事》等现象级作品,堪称舞坛“双子星”。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编剧,著名音乐家杨帆作曲,知名舞者常宏基、张娅姝主演,共同组成舞剧“顶配”主创班底。
凭借“咏春拳+香云纱”独特的“双非遗”题材,《咏春》在社交媒体燃爆“出圈”。演员在舞剧中使用的服装都采用香云纱制成。“这不仅是非遗的全新呈现,更成为剧中重要的情感线索。”《咏春》服装设计阳东霖介绍。
采风过程中,主创团队走访多家博物馆,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请教咏春拳武术指导、叶问咏春拳第二代传人董崇华期间,“勤练习技不离身,养正气戒滥纷争,当处世态度温文,扶弱小以武辅仁”的叶问祖训,让韩真深受感动。“短短28个字里,浓缩了中国人骨子里温和、谦让的精神。”她说。
双线叙事结构的采用,也使两个时代的故事与角色,在《咏春》剧中彼此呼应共振:如“叶师傅”的英雄,打破门户之见,将毕生武学毫无保留地传扬四海;如“电影人”的平凡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的光。
“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咏春》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展开,恰好与舞剧诞生地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冯双白告诉记者,《咏春》通过对叶问故事的全新演绎,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陈建忠,则从作品中读到了岭南文化刚柔并济的性格、开放包容的胸襟、世俗生活的风情:“《咏春》植入了对岭南文化的追寻,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也让‘粤产文艺’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