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方向在哪里?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论坛贡献了智慧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新时代新征程,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有哪些新要求?应该如何做?
12月7日,以“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南方智库论坛在横琴举行。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参加,线上线下分享交流经验,从各自领域出发,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持续上升。“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短期我们可以靠宏观政策的‘组合拳’解决一些问题,逐步走出困境;但从中长期看,要实现高质量增长,我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市场化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说。
彭森。
他认为,展望未来,中国改革特别是市场化改革仍将是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推动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稳定增长的关键一招。“不论是从问题导向还是目标导向来确定改革任务,要素市场化改革都是市场化改革最关键性、最基础性的任务。”彭森建议,针对我国要素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范围有限的现实,要加快将一些领域中的要素配置尽快由非市场决定转向市场决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类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保证各类要素充分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全面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军扩。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也关注到,近年来,因疫情冲击、国际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他认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要紧紧围绕巩固经济回升势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实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不需要太多特殊支持或优惠政策,而是更需要一个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因此要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升民营企业信心。”他说。
王洪章。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明确提出,要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金融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认为,改革应注重经济结构调整,要提升实体经济质效,同时要守住金融安全底线。他建议,要丰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扩展普惠金融深度广度,发展养老金融,推动数字金融加快发展,通过做好这“五篇大文章”,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郭万达。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深圳以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为总牵引,在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形成了符合深圳实际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基本路径,对于其他地区具有启示意义。”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对标全球先进城市,深圳仍需进一步深化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打造跨区域战略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合作新格局,建设优质生活圈,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实现内部互相开放和向国际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应对内外挑战,必须用好改革开放法宝,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开放则兴、封闭则衰,这是世界的经验,更是我国的经验。因此我们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最近中国对部分国家实施入境15天免签政策,就是一种非常主动开放的姿态。”张军扩说,在逆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环境更加复杂,挑战与困难也显著增多,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
李君如。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李君如也表示,新时代对改革开放提出的其中一个新要求,就是强调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性,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其中一个硬仗就是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对我们包括沿海开放地区都是新的挑战。但只有坚持制度创新,才能营造更能够吸引外资的健康的营商环境。”他说。
郑永年。
“以制度型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无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做视频主旨演讲时指出,高水平开放涵盖内部互相开放和向国际开放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开放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强化;能够实现两个层面的开放的,便是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的制度型开放。
在内部开放方面,他认为,国内的规则规制一定要统一,这样才能保障区域、省份、城市之间的互相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他指出,在今天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要对外实行第三次开放,就必须实行单边开放。“简单来说,单边开放可以利用资本逻辑、科技逻辑和市场逻辑来克服西方反华力量的政治和行政逻辑;而对于其他的周边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我们更需要单边开放,例如把中国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延伸到东南亚国家,这产生的是一种共赢经济。在地国家有了就业、税收,他们就会欢迎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利用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源。”郑永年说。
迟福林。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迟福林在视频演讲时表示,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稳定并强化与东盟经贸合作,事关我国高水平开放全局,也将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广东仍需要率先全国实现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突破,打造我国向东盟高水平开放新前沿。”
迟福林表示,目前,东盟正加快由地区合作中心向增长中心的转变,也将对广东的制造业、数字经济产生更大需求。他建议,广东要对东盟主动开放商品市场、制造市场、投资市场、劳务市场,增强东盟开展与广东合作的积极性与吸引力。“以稳定并强化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为导向,以制造业合作为重点,以‘先易后难、尽快拓展’为主要策略,广东有条件在未来3—5年实现向东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突破。”迟福林表示,广东对东盟的高水平开放,不仅将带动形成大湾区高水平融合发展新格局,也将形成新阶段广东高水平开放新优势。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教授刘伟作视频主旨演讲时提到,要通过由产业路径依赖向产业协同创新的转变,来推动建设全方位、高质量、动态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凭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产业发展呈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现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指向产业协同创新的路径。创新是帮助传统产业摆脱路径依赖,稳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高技术制造业解锁的关键举措;在促进国内循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个环节有机衔接的同时,要将各个环节放置于高水平开放的大环境中,以创新强劲驱动,让跨国企业继续将产业链加工厂留在中国,建立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引力场。”
本届论坛由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共广东省委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委员会、中共珠海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论坛还安排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5个分论坛和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