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采访大湾区,是什么让港澳媒体记者惊叹连连?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3日 文章来源:南方+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11月6日至10日,大湾区迎来一批特殊的“观察员”——由27家港澳媒体及16家中央、广东省内媒体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值得注意的是,采访团近百名记者中近一半来自香港、澳门。

汽车充电速度可以像加油一样快?

运载火箭怎样在南沙完成装配?

香港青年如何立足横琴在餐饮业闯出一片天?

……

来看看是大湾区的什么新鲜事,让采访团的观察员们惊叹连连

 

▋看见创新

这次粤港澳大湾区采访行程设计“心”意十足。

大湾区发展最受重视、动能最强劲的是什么?非科创产业莫属。

近年来,广东加快打造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大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已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其中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还拥有独角兽企业达63家,占全国的1/5,总价值约2万亿元。

此次行程让采访团印象最深的,无疑也是大湾区科创产业的突飞猛进。

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南沙总部基地不久前才建成投产。这家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XFC极速充电动力,目前电池最大充电功率达480kW,0-80%充电仅需7.5分钟,充电速度可达市面上普通快充电池的6倍。这也是全球首家超快充动力电池专业工厂,全面建成后每年可为约6万台车提供动力配套。

“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是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的目标。

“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是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的目标。

采访团成员感叹,充电像加油一样快,广大新能源汽车车主的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不仅是这家专业工厂。在广州南沙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观察员们感叹“大湾区也能造火箭了”。车间里,“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完成装配,静待发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珠江入海口,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上,吊塔林立,巨轮穿梭,无人驾驶的IGV拖车载着集装箱格外“忙碌”,效率之高令观察员们印象深刻。

澳门日报记者牛寅虎不禁竖起大拇指,“在粤港澳三地协同下,大湾区科创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创新力更足,引力更强。”

深圳河畔,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机械臂转动,药物合成、移液、分装、搅拌等工序一气呵成,通过晶泰科技的“AI+机器人”技术,新药研发时间显著缩短。

澳门广播电视公司记者何嘉愉赞叹,“大湾区科技企业云集,在新能源、AI、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不少前沿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发展速度令人惊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在采访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在采访中。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以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为“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正加快构建。依托粤港澳三地丰富的创新资源,大湾区不断汇聚高水平创新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推动这里成为科技创新的乐土。晶泰科技就是受益企业之一,目前该企业1000多名员工中,有5%左右就来自港澳,大部分是中高层管理人才。

“期待未来港澳地区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在贸易、金融、文旅等传统领域,也能在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更充分融合,合作发展。”凤凰卫视记者陈睿希说。

▊看见机遇

大湾区强劲的科创产业发展势头让观察员们连连赞叹,而这里正在上演的一个个港澳青年创业掘金的故事,特别吸引了港澳记者的关注。

“北上”,是近年来港澳青年创业的热门话题,投资大湾区就是投资未来,这同时成为大湾区融合的最佳注脚。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年轻人孙弘睿在南沙成立了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几年来,大湾区蕴藏的机遇令他感受深刻,“这里产业丰富,特别是制造业发展极快,对大多数创业者而言,可以在大湾区城市内寻找到几乎全产业链上的合作方。这对于传统香港的创业路径是一种革新,是港澳创业者的绝佳选择。”

广阔的市场腹地也是吸引港澳青年“北上”的重要原因。2015年,香港青年蓝光看到横琴餐饮业的空白,决定在此立业,“立足大湾区,我们面对的是整个内地,乃至国际市场,机遇无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在前海采访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集中采访团”在前海采访中。

在深圳前海梦工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创业企业从这里启航,目前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23家,其中香港团队591家。

广东已建成以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12家重点基地为骨干、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近40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

众多港澳青年“北上”逐梦的故事,让香港紫荆杂志社记者罗立恒有感而发,“几天的采访,让我看到大湾区对港澳青年创业的政策支持,为港澳初创企业打造了完善的创业生态,这让港澳青年拥有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看见生活

港珠澳大桥上车流穿梭三地、深港两地的列车络绎不绝、往返于横澳两地的澳门居民摩肩接踵……据统计,目前已有超20万港澳居民在粤工作。此次采访中,不只“乐业”吸引了采访团成员的关注,大湾区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也让港澳记者多次发出由衷的赞许。

近年来,大湾区持续拓宽深化规则机制“软联通”,通过实施“湾区通”工程,为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生活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目前,港澳企业在粤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三地往来更加便捷,今年以来北上港澳单牌车已超百万辆次。

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深港跨境“一件事一次办”,可提供560项政务服务。

“‘湾区通’工程是港澳居民最能体会到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举措之一,让大湾区真正成为粤港澳三地居民宜居宜业的家园,让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安居乐业。”华侨报记者梁伟瑜说。

在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的澳门退休老人在做义工。

在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的澳门退休老人在做义工。

采访团来到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横琴综合服务中心当天,正是这里成立四周年的日子。在横琴居住已三年的澳门退休者梁爱花是这里的义工,刚刚帮助一个老人理完发,满脸笑意地告诉观察员,“横琴环境好,生活也便利,在这里很有归属感,我常和我澳门的老朋友推荐来这里养老。”

“我们希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澳门的社会服务经验带到横琴,推动澳门居民融入横琴发展生活。”澳门街坊总会广东办事处助理主任陈伟良说。

五天的采访行程,让何嘉愉看到了大湾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希望更多港澳居民来大湾区内地城市走走、看看,感受这里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友爱包容的氛围。”她说,“我相信,随着港澳和大湾区内地城市融合越来越充分,这里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强。”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