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粤政观察】如何理解河套合作区的雄心?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5日 文章来源:粤政观察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与前海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不同,“硬科技”始终是河套合作区发展的关键词。超过150个高端科研项目已在河套落地,国家重大科研合作、港澳青年创业等“六大科创集群”已初步形成。这样的科创实力,与区位优势密不可分:与深圳园区一河之隔的港深创科园将成为“香港最大的创科平台”,这让深圳突出的成果转化能力拥有了足够的“用武之地”。在这个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里,“香港实验、深圳研发、珠三角生产、销往全国”的协同创新模式,让8个团队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9家企业估值超过3亿元。

当然,河套的使命绝不只是推动成果转化,近日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展现了更大雄心:到2035年,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我注意到,《规划》在提到引进国际顶尖企业时,特别写上了“研发型”这个定语,也就是要推动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跃升。显然,科技创新需要向制度创新要动力。直白地说,河套必须要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通过制度型开放,真正让科研要素跨境自由流动。《规划》提出,要探索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探索实行“白名单”制备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自用科研货物免征关税。

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指向。过去的开放模式下,各种海关特殊监管区营造了一个近似国际化的“小环境”。而如今,我国要探索出一套接轨全球的标准规则,让超大规模单一市场成为强大引力场。我想,河套合作区就是天然的承载地和试验田。跨过深圳河,深港携手在国际科技竞争和国际经贸的海洋中驰骋拼搏,恰是国家所需、深港所长。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