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第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一)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30日 文章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编者按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港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做好港澳工作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挥人民政协优势,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8月25日,十四届全国政协召开第9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协商议政。现将政协委员发言、部委介绍情况及回应有关发言摘登如下——

政协委员发言

※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南省委原书记刘赐贵:强化涉港澳青年政策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政协部署要求,筹备好双周协商座谈会,港澳台侨委员会调研组于5月赴香港、澳门和上海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地方推出系列政策措施,特区政府积极作为,引导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惠港澳青年政策的统筹协调性不够、政策落地的顺畅度不高、引导港澳青年的舆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做好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工作,是促进“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战略性工程,核心是加强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加大中央支持力度,落实特区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政策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

坚持规划引导。把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纳入国家重大发展规划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施政规划,中央和有关部门、有关地方、特区政府围绕青年发展问题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注重青年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衔接、统一,提高规划的针对性。

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促进港澳青年与内地交流交往的统筹机构和统一规范的服务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强化特区政府与内地相关部门和地方的对接协调,提高相关政策的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突出效果导向。立足港澳青年需求组织开展交流活动,精心设计受港澳青年欢迎、有文化科技内涵、有利于增强其家国情怀的交流项目。注重交流活动细节安排和总结分享,加强交流活动质量评估和后续跟踪服务并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港澳青年与内地交流活动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抓好政策落实。完善信息共享和政策督导机制,健全网络版终端、窗口服务人员和相关责任单位工作机制,促进多部门高效协同,尽快打通涉港澳青年事项的“卡口”和“堵点”,有效促进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各项政策落实落地。

※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屠海鸣:聚焦四个问题 引导港澳青年认识真实的内地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年往返于内地和香港之间,对两地都十分熟悉。推动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要引导他们走进内地,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认识内地,将各种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拉近心理距离,增强国家观念。具体来说,应聚焦四个问题: 认识“穷与富”。建议内地有关方面在安排港澳青年考察内地时,多让他们到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看看,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做出正确判断。 认识“大与小”。建议在安排港澳青年到内地交流时,聚焦“伟大、宏大、重大”三个主题词设计参观项目。让他们从万里长城等历史文化遗迹,感受中华民族团结御敌的伟大精神;从三峡大坝等重点工程,感受中国建造的宏大气魄;从航天基地等重要场所,感受中国科技的重大发展,在心里树立起国家的伟岸形象。 认识“公与私”。建议推动港澳青年来内地交流时,加大挂职交流的力度,让港澳青年通过与内地同行较长时间的相处,切实感受大公无私、团结奋斗的精神品格。 认识“勤与懒”。建议在推动港澳青年交流中,多安排他们到一些知名的大企业见习,让他们亲身感受内地的快节奏、高效率和内地企业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

※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各界妇女联合协进会主席何超琼:树信心促发展 增进港澳青年国家归属感

国家归属感是民心归向的钥匙,也是把港澳青年团结起来,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具体来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能力和未来的信心,对港澳两个特区发展的信心,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应从以下方面提振港澳青年的“三个信心”:

搭建更多立足港澳产业特色、具有国际视野与规模的国际化论坛。加大支持力度,在港澳地区搭建更多国际化论坛,促成国内外官方、民间各层次的交流合作。重视国际论坛中港澳青年骨干力量的培养,帮助他们在国内与国际双接轨的平台上培养“主人翁意识”,实现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用好政协大平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发挥近6000名港澳地区各级政协委员的积极作用,依托同乡社团和专业社团等组织,通过召开学习会、宣讲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面向港澳青年的学习、宣讲团,凝聚爱国正能量。注重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港澳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他们做好宣传政策和解疑释惑的工作,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积极利用青年聚集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声。

帮助港澳青年了解自身优势,充分发挥港澳青年所长。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组织已在各行各业实现了自我发展的就业创业者代表、企业代表等,开展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的就业指导项目,帮助港澳青年找准自身定位及优势,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同时,建立统一的就业创业信息汇总和查询网上平台,让相关信息能够便捷直达每一位港澳青年。

※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张宗真:扎实做好澳门青年进入内地城市就业工作

澳门人口总数约70万人,其中约15万人居住在珠海。就业方面,仅1000余人在内地工作;创业方面,澳门居民在横琴登记的企业大部分属中小型服务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薪酬差距较大,竞争能力较弱,创业成功率较低等。建议把引导澳门青年进入内地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引导他们走进大湾区,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加强宣传引导。依托媒体开展政策解读,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并对其职业规划提供建议。珠三角九市试点扩大对澳门专业资质的认定,降低澳门青年进入内地就业的门槛。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内地成功的澳门青年典型,发挥成功人士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专业技能。发挥澳门本地高校优势,加强与内地高校合作,采取“3加1”或者“2加2”的模式,让澳门本地学生在两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增加他们就业的竞争力。鼓励澳门大学生毕业后到内地企业或政府部门实习一年,再到当地就业。 加强住房保障。实施“港澳青年安居计划”,通过“实物保障+货币补贴、社会化补充、信息化建设、行业规范”,推动保障性住房、人才房、青年驿站建设,并联合有关机构推出优惠住房。

※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加快完善民生融合政策 推动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广东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央要求、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目前在粤高校就读的港澳学生有1.4万多人,吸引港澳专业人士超3000人在大湾区内地执业、港澳青年就业近5500人,港澳居民在粤参加社保累计超30万人次、报考事业单位约3000人次、享受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居民同等购房待遇。但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热情仍不够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创业、生活仍有制约因素。为此建议: 强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采用综合授权清单方式,一揽子、成体系推进内地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对涉及国家事权的重点改革事项,在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东南沙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率先探索、先行先试。 加快民生政策融通。扩大“港澳药械通”定点医疗机构数量和适用药品医疗器械目录,推动医疗保险跨境结算,加快实现港澳青年在内地就医享受与港澳的同等待遇。扩大港澳建筑、会计、医师等职业资格认可范围,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成才成长机会。建立内地与港澳社会保险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社保关系衔接问题研究,建立社保跨境转接制度。 完善生活配套服务。建立在内地工作的港澳青年身份认证“一卡通”,赋予其与内地居民身份证同等法律效力和使用功能。推动跨境征信互联互通,提高在内地开立银行账户、查询使用征信、办理抵押登记及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性。

※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友好协进会会长谭锦球:搭建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桥梁

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既是促进人心回归的工程,亦是搭桥铺路的工程,爱国爱港社团在其中要发挥积极作用,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正向思维、心系家国的新一代,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融入意愿不强,融入渠道不畅,融入成效不足。 为此建议: 丰富人文交流内容,提升交流活动实效。作为爱国爱港社团,应充分利用在内地的网络资源,开展不同领域的实习交流项目;如参观成功的港资企业,香港青年可通过实地参观、直观感受,与企业家及员工交流了解国情,并为其个人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社团更要跟进参团青年的人心工作,持续引导,从而产生向心力。针对大学生,可组织寒暑假的企业“轮岗”实习、“管培生”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让他们亲身见证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做好面向青年的宣讲和对话工作,促进心灵相通。爱国社团与中学及大专院校应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委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团负责人及青年领袖走进校园,定期与青年人对话,对他们到内地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疑问,给予帮助和指引。 善用“港漂”和北上大学生,搭建香港与内地融合的桥梁。爱国社团组织要邀请更多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参加青年联谊活动,引导内地大学生融入香港,扩大与香港本地人的人际网络,达至人心相通。回流香港的大学生具备两地的生活文化认知甚至工作经验,爱国社团或中资机构可安排专项招聘会或人生导师计划,让回流人士发挥所长。

部委介绍情况及回应

※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灵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港澳青年工作,关心关怀港澳青年成长成才,对港澳青年寄予殷切期望。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港澳青年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青年工作。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专责青年事务的部门,制定青年发展规划。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21年2月成立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同年6月发布《澳门青年政策(2021-2030)》;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22年7月成立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同年12月发布《青年发展蓝图》。 二、着力加强港澳青年国民教育,不断提升港澳青年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加强对港澳大中小学生的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改进港澳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内容,加强对港澳青年的国防教育。 三、完善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港澳青年发展助力、搭梯。就学方面,在广东省等港澳居民较为集中的省市,保障港澳籍学童享受与内地学生同等入学政策;规范内地高校对港澳学生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服务等,确保其享受与内地学生同等待遇。就业创业方面,取消港澳青年在内地的就业许可制度,对港澳居民反映强烈的在内地参保问题作出妥善安排,允许港澳居民参与内地住房公积金缴存。专才执业方面,支持不断扩大CEPA下有关专业服务领域对港澳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拓展两地专业资格互认范围。生活保障方面,持有居住证的港澳同胞可在内地依法享有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持有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的港澳居民可享有35项基本便利服务;面向港澳同胞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已经落地。 下一步,中央港澳办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港澳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按照“突出重点、实事求是;依法保护、兼顾公平;普遍适用、强调落实”的原则,督促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港澳青年来内地发展相关问题,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完善升级,切实把中央对港澳青年的关心关怀落到实处。 对于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回应如下: 关于“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协调、突出效果导向、抓好政策落实”。进一步加强对港澳青年工作的统筹协调,适时编制支持港澳青年在内地发展的有关规划。注重实效、关注基层,将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优先解决港澳同胞反映较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迫切性且解决条件较成熟的问题。 关于“发挥社团积极作用,做好人心回归工作”。指导爱国爱港爱澳团体拓宽视野,扩大工作覆盖面,兼顾好上、中、下各个青年阶层的工作。 关于“完善政策,为港澳学生留在内地就业提供便利”。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进一步梳理港澳青年到内地发展的政策需求,对现有政策进行完善、升级。 关于“抓好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会同有关部门及地方,继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资源投入,为港澳青年在内地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服务。 关于“强化中资企业责任担当,助力香港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继续引导、推动中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香港青年深入了解国情,助力解决香港青年的实际困难。

※ 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

近年来,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不断推进内地与港澳教育合作,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促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一、在开展港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教育部积极支持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开展港澳青少年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普通话教育。支持香港举办“爱国主义教育高峰论坛”,并成立香港首个青少年爱国教育支援中心。支持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澳门教青局合作编写《品德与公民》《历史》《普通话》《宪法教育》等系列教材,并在澳门地区推广使用。

二、在招收港澳学生方面,截至目前,全国共计490余所高校具备招收港澳学生资格,在内地高校学习的港澳学生共计约3万人。内地连续多年成为港澳学生赴港澳以外地区升学的首选。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支持内地与港澳高校联合开展2+2、4+2等双学位校际合作培养项目。同时,支持港澳高校优秀学生来内地进行短期交换学习。

三、在加强青少年交流方面,通过“内地与港澳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每年支持万余名港澳高校师生来内地学习交流。支持内地与港澳中小学校、幼儿园缔结“姊妹学校”2600余对,三地师生以此为平台围绕校长互访、教学研究、学生交流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2023年4月,香港高中新课程“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学生赴内地考察首发团启动,至今已有4.3万名香港高中生及5000名香港教师来到内地交流参访。

四、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方面,近年来,教育部支持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内地高校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港澳高校合作,成立了京港、沪港、粤港澳、苏港澳等大学联盟,成员涵盖75所内地高校、10所香港高校和7所澳门高校,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课程共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为高等教育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发挥积极作用。

下一步,教育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推动内地与港澳教育交流合作提质增效,多措并举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完善对港澳招生培养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积极搭建内地与港澳学校、师生交流合作平台,为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