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43岁的经济特区:深珠大会师,湾区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28日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珠江口东西两岸正在酝酿一场史诗级的大会师。

7月1日,香港单牌私家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首次驶入内地,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再次迎来历史性一刻。

7月19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外公布《伶仃洋通道珠海侧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研究项目中标公示》,将按照公铁复合通道设计的深珠(伶仃洋)通道再进一步。

8月13日,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浇入模板槽,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最后一个盖梁完工,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珠海与深圳前海将进入“30分钟生活圈”。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

8月26日,奋进在新征程上的深圳经济特区和珠海经济特区迎来43岁生日。

这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更是一种庄严的提醒: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始终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种种迹象显示,经济特区成立43年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两座深圳、珠海正在实现:珠江口大会师,大湾区深融合。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深圳、珠海两座经济特区曾多次扮演“制度变迁的先行者”和“政策性经济增长极”的双重使命与双重身份,不断探索着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更以其自身的成功证明着中国道路的正确性。

43年后,深圳向西,珠海向东,再次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再次引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湾区协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演绎独属经济特区的新故事。

经济特区,其命维新,让我们拭目以待!

01 深珠历史新成就 1980年8月26日,当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一起获批成为首批经济特区时,命运的齿轮由此发生转动。

40多年来,深圳从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深圳再次迎来新的重大机遇和光荣使命。按照“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定位要求,正向着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迈进。

2022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2.69万亿元增长到3.24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城市前三、亚洲城市第四、全球城市接近前十;2023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6297.60亿元,同比增长6.3%,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为全国首批经济特区和全国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的城市,珠海从发展大局中谋新局,从时代大势中找“坐标”,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将改革开放镌刻进城市基因。

当前,珠海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努力成为全省发展又一重要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回顾满载荣光的43年,珠海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成功走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突围的改革之路、一条从落后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合作的开放之路、一条从传统农业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之路。

过去10年间,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1780.87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4045.5亿元,年均增长7.7%,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和全省年均增速1.5个和1.3个百分点,在珠三角排名第一。

在全国地级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珠海连续三年位列第二;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20.81件,连续11年全省排名第二;截至2022年底,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18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08家。

珠江入海口,百舸争流。

为百余海岛所环绕的珠海,秉承着兼容并包的开放基因昂首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以独特方式奏响了向“海”而兴、因改革开放而盛的时代强音,向世界打开了浪漫之都的另一种想象,展现出伶仃洋的大气与魄力。

可以说,深圳和珠海两大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02 深珠未来新想象 三江汇合,八口分流,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一体。当人们把目光投向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深珠通道很难不引人好奇。

1983年,香港和合集团主席胡应湘率先提出了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跨境大桥(伶仃洋大桥)的设想,也就是港珠澳大桥的前身。

这位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港商,在珠江口上画了一条直线:横跨伶仃洋,再穿淇澳岛,落脚唐家湾。

胡应湘、唐家湾、伶仃洋大桥三个名字,从此紧密相连。不过,后来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并未采用他最初设想的线路,而是南移成为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超级工程。

但胡应湘的最初线路没有被世人忘记。

40年后,戏剧性的巧合发生了:历史再次选中了淇澳岛和唐家湾,作为伶仃洋通道西侧的走向。

今年6月初,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伶仃洋通道珠海侧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研究项目招标公告》,明确深珠通道为公铁复合通道,采用西桥东隧方式铺设。

7月19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外公布《伶仃洋通道珠海侧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研究项目中标公示》,将按照公铁复合通道设计的深珠(伶仃洋)通道再进一步。

至此,满载期待的深珠通道走向逐渐清晰。深圳侧,起于前海,对接广深高速公路和南坪快线,经孖洲岛一路向西至珠海;珠海侧,落点高新区,设淇澳、北围、下栅、港湾大道唐家四个立交互通。

在可见的将来,珠海与深圳前海将进入“30分钟生活圈”。

这一刻,深圳与珠海,隔珠江口相望的两座城市,历史的联结被突然唤醒,心理的距离被拉得前所未有的近。

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正在规划中的深珠通道,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实现深度融合“无缝对接”关键性的“最后一横”。

在经济特区创建的43年历程里,在长期的城市演变进程中,珠三角形成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三足鼎立”的格局,深珠通道将其中两大都市圈中最具实力的城市紧紧相连。

43年前,历史选择了同为南海边的两座小渔村——深圳与珠海。

43年后,这两座经济特区,自觉地担负起新的使命,联手演绎“珠联璧合”的新传奇——

两座“万亿级”都市圈的深度牵手,深圳与珠海将成为东西极点,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迈向自立自强、湾区协同创新、区域协调发展,带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