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1日 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未来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尤其要注重“促进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文旅产业责任重大,大有可为。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并明确要求“到2025年,人文湾区与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包括广州在内的湾区城市,应心怀“国之大者”,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共建湾区文旅城市集群,各展其能、同心协力做好文旅发展这篇大文章,绘就“诗”和“远方”新画卷,更好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

  共建大湾区文旅新高地的四重逻辑

  以广州代表的湾区城市,在共建湾区文旅产业集群进程中,有着时与势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禀赋优势,有理由在打造湾区文旅高地方面发挥表率和带头作用。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体现于以下四重逻辑:

  人文逻辑支撑。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具有深厚的地缘、族缘、史缘和商缘关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人文价值链。大湾区11个城市承袭着作为中华文化支系的岭南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基因、相似的文化禀赋。仅粤语流行歌曲、粤曲、岭南画派等文艺领域,就承载了浓厚而丰富的湾区共同人文记忆。这种人文因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情感纽带、内生动力和逻辑起点。其中,广佛等珠三角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和重要象征,建设湾区文旅中心城市更有着深厚的人文逻辑支持。

  战略逻辑牵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而建设人文湾区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湾区核心引擎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在挖掘共同文化基因、弘扬岭南文化、推进人文湾区建设中不仅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优势,更承载着重大战略使命和战略机遇。广州理应依托大湾区战略高地,立足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规划对接、政策对接、平台对接上塑造文旅新优势,从而链接粤港澳三地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产业逻辑驱动。一是现实所需。当前,文旅产业越来越成为稳增长扩内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基础所强。湾区城市领风气之先,文旅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基础较强。如,广州市目前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超3200个,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其中仅原创漫画发行就占全国市场30%以上,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动漫金龙奖等国家级活动纷纷落户。而放眼湾区,一大批著名旅游综合体的存在,也让湾区旅游的品牌价值潜力无穷。三是未来所向。粤派文旅的基础和特质,决定了大湾区有能力成为中国文旅产业“双循环”的重要枢纽,未来大湾区多业态、多元化、规模化的文旅产业还有很多价值洼地和“潜力股”,有望在文旅康养、文商旅融合、旅游演艺、文旅品牌输出、乡村特色游等诸多方面培育新动能。

  技术逻辑夯基。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要内容。目前,“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形态日益成熟、辐射带动功能日益显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5G、区块链、元宇宙、数字孪生……各种新兴数字技术在大湾区范围内的率先研发、竞相应用,解锁了大湾区文旅发展的新赛道、新场景,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基座”,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为再造城市文旅项目提供“科技催化剂”,为未来湾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打造湾区文旅新高地的未来路径

  如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高地?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发力。

  强调协同,促进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一方面要强化区域协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也充分说明了大湾区建设存在跨社会制度、跨法律体系、跨行政管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共建湾区文旅城市集群,就必须以更大魄力打破机制壁垒,通过各地协调联动,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形成互补、共振效应,提升粤港澳文化空间构建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促进跨行业、跨产业形态协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依存、互动共进,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性。为此,激活“粤文旅”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深入理解文旅产业各自特性、行业机理及市场需求,更好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与“旅”跨界发展、深度融合、相互赋能,集聚多元力量形成发展合力。

  加速活化,激起共鸣。深化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进文旅产品创新升级。一方面要推动“文化记忆”重现复活。文化认同很大程度上受到集体文化记忆的影响,如粤曲、影视、粤语流行歌曲、地标性建筑等“象征符号”,即承载了港澳区域内人们共同的文化印记、文化认同和浓厚的文化情感,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对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经典文旅产品进行活化、重演、重构,能够更好发挥“认同的力量”,强化群体归属感、深化岭南文化根脉的传承,激活相关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实现“文化遗存”科学变现。文化遗产蕴藏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如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等皆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精神财富,易串联起大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文旅开发和价值变现,有助于打破粤港澳三地的空间区隔,为形塑大湾区文化精神共同体搭建桥梁。如44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覆盖广州、中山、东莞、惠州等城市,以线性形式将散落的文化遗产资源点串珠成链。加速活化这类文化遗产,将为人们理解岭南、读懂湾区、提振文旅消费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

  用好支点,撬动发展。用好若干重要支点,撬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如用好历史文化名城“粤文化老家”支点。文化为城市注入神韵与灵魂,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广州高标准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接下来,还应更大力度推介广府文化,充分展现广州文化鲜活、包容的生命特性,塑造“粤文化老家”、岭南文化中心地的形象定位。又如,用好文旅产业支点。统筹整合、集约开发相关文旅资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文旅全产业链建设;利用广州文交会等综合性文化旅游节展活动为企业搭建项目对接、产业合作、文化交流平台,加快推动广州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再如,用好南沙桥头堡支点。从地缘角度来看,南沙处在湾区城市间联动的桥头堡位置,“岭南文化”“水乡文化”的特征明显,且富有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乘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的东风,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城市资源整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都具有特殊优势。推动粤文旅实现新腾飞、新发展,南沙是重要支点,也是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激励创新,注入动力。在创新消费模式、消费场景方面下功夫。如模式创新,探索推广“文旅+乡村”、“文旅+科技”、“文旅+夜经济”等各类文旅生态圈新路径,以文化为引领,创新、升级文旅模式。又如业态创新,大力开发文化体验旅游、研学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珠江生态游等形式,加快拓展、布局多样化文旅新业态。再如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聚焦VR、AR、XR等技术,优化产品内容和体验,完善智慧文旅平台功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依托各种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为湾区文旅融合创新插上轻盈之翅。尤为重要的是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总之,进一步强化“一盘棋”意识,推动各方面转变思维,强化全域理念和大文旅思维,更好对市际文旅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动态整合、灵活开发,打造出更多具有岭南特色、中国气派的文旅品牌和平台,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