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 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按下“加速键”
自2017年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连续七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广东省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根据粤港澳统计部门日前公布的数据,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之快,令世界瞩目。粤港澳大湾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迈进。

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以来,粤港澳三地互动频频,人员、货物、资金、信息加速流动流通,“澳车北上”累计突破5万辆次、港珠澳大桥单日客流创3年来新高、广深港高铁双向客流持续增长。深圳机场南区国内转运货运楼项目随着首块钢结构的顺利吊装,正式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建成后深圳机场的航空快件处理能力将提升100万吨。
中建八局深圳机场南区国内转运货运楼项目执行经理 王大永:
项目以智慧物流为核心
将打造成基于电子信息平台及
先进货运处理设施的
航空快件转运中心
不仅可以更好服务周边城市
同时对大湾区快件快速中转到全国各地
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今年以来,深中通道、深珠高铁、穗莞深城际、妈湾跨海通道等工程扎实推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将沿着新通道开启“加速度”。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综合规划处一级主任科员 于洪君:
我们将顺应大湾区
向内集聚 向外辐射的发展趋势
构建互联互通的
湾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努力实现
“湾区一小时 内湾半小时”通达圈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走进南沙这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AI质检设备中放入一批手机,它就能对手机进行全方位检查,并精准分离出其中有缺陷的产品,该设备核心技术都来自企业自己的研发团队,公司2022年已交付金额2.2亿元的订单。
慧眼自动化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凯:
在(质检)准确率方面
我们现在这套机器
已经去到97%以上的准确率
(政府)对这种科创型的企业
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AI的企业
或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这样的企业
关注的程度 支持的程度
其实是非常高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南沙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出台《广州南沙新区(自贸片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奖励。目前,南沙区已有762家企业获得各级1011项“专精特新”称号。
广州市南沙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张伟源:
按照我们南沙区里的
“专精特新”企业入库的情况
我们做了个测算
我们(2023年)会预计拿1.5亿(元)
对获得国家级重点“小巨人”的企业
奖励200万元
省级“专精特新”的企业奖励50万元
同样不断释放惠企红利的还有深圳前海。在本月初(3月2日),深圳前海、南山、宝安企业服务中心共同签订企业服务合作协议,三区企业“同质政策择优享受、不同政策叠加享受”。
深圳小马易行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凯霖:
看重前海的一些区位优势
包括它辐射香港
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
承担的重要作用
海外人才
尤其港澳人才的个税减免
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措施
对总部企业的认定
包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一些支持等等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成为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月中旬,琴澳两地首次组建招商推介代表团,赴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招商。十天时间里,代表团举办了10场招商推介,组织280场商业配对,共促成6个项目现场签约。多名客商表达了近期到访澳门和横琴的愿望。

印尼企业代表 Agus:
我们很开心
这场招商活动和配对专场
能在雅加达举办
这是一个开展精准合作的好机会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 李子蔚:
在整个招商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东盟投资者
对到澳门和横琴发展
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我们接下来
会邀请这次拜访的商会 机构 企业
回访横琴和澳门
希望(他们)充分考虑
我们现在的投资环境后
选择落户
而就在本周四,横琴也迎来了多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薇姿)数据显示,2022年,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四新产业”新注册企业1542家,占新注册企业数35.9%,贡献税收125亿元,同比增长9%。
联邦生物科技(珠海横琴)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春来:
我们(项目)投入资金
应该会超过10亿元
做慢性病生物医药的开发
我们希望能够享受横琴的
一些政策福利
同时帮助横琴
把生物医药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港澳居民中有20多万人在粤工作,超3000名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执业资格、超1500人次报考大湾区事业单位,超30万人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大湾区“磁场效应”愈发凸显,“大湾区人”认同感越来越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许潭:
粤港澳大湾区
要在未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需要在协同 融合和创新等方面
寻找新的着力点
不断地解决
在目前的制度衔接中出现的
“大门已开 小门未开”的问题
要通过容错试验和坚持不断完善
加快建构成熟发达的共同市场
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
发展最好的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