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观察|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求索、一路创新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迎来四周年。
翻看这张“湾区答卷”,亮点满满,成绩喜人:香港正奋力谱写由治及兴的新篇章,向世界讲述香港发展新故事;澳门在多重利好下促进多元发展,力争人旺业兴发展提速;大湾区内地9市去年进出口总值达7.94万亿元,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95.6%。截至2022年,大湾区常住居民超过8600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更加充实。
新生的粤港澳大湾区,一路求索、一路创新。
四年来,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深入合作。香港、澳门特区分别成立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统筹协调机构,并将相关工作纳入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及发展规划。广东始终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推动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共商建设大计,以“湾区之名”携手抢抓机遇,推动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四年来,粤港澳三地以通求达,以融谋合。大湾区各地打破壁垒、破除藩篱,持续构建高标准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走出了一条新路。
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成效显著。《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发布,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在深圳前海正式挂牌,全国16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8家落户前海;广州南沙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南沙企业享受15%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逐一落地。
如今的大湾区,经济要素流动日益顺畅,科技融合、人才融合、产业融合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来到这里求学、创业、就业,逐梦湾区、共享机遇。
四年来,大湾区各地错位发展、协同共进。摊开大湾区版图,依珠江,傍南海,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精准定位,合理分工;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七座重要节点城市错位发展,良性互动。春江水暖“企”先知,目前,大湾区已集聚独角兽企业达51家,约占全国的1/6、全球的1/20。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跻身世界最重要的科创中心之一。
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粤港澳大湾区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沃土,从酝酿之初就被寄予厚望,它所肩负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发展。
大湾区的发展,有科学谋划、制度创新的天时,有向海而生、开放包容的地利,更有血脉相亲、民俗相近的人和。可以说,是奋楫者先、勇进者胜的闯劲,是脚踏实地、抓铁有痕的干劲,是百折不回、久久为功的韧劲成就了今天的大湾区,也让大湾区的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