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广东Win新局丨“东数西算”大湾区唯一中心集群选中这里!区域发展有了新打法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24日 文章来源:南方+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前几天,一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复函受到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在韶关设立数据中心集群,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

一大波新基建正在全省加速布局:市市通高铁,17万座5G基站,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有了新基建的加持,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动力更足,我省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华韶数据谷。图片来源:韶关发布

华韶数据谷。图片来源:韶关发布

核心城市担当起“大哥”角色

新年以来,好消息不断:东莞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深圳首次站上3万亿元台阶,广东从此就有了4座万亿城市,数量与江苏并列全国首位。

两座相邻城市双双迈上新台阶,有巧合,但也不意外。

近年来,随着深圳产业溢出效应凸显,以华为为代表的深圳企业纷纷在东莞布局,两市产业联动合作越来越紧密,这既为深圳产业升级提供了增量空间,也推动了东莞的高质量发展。

晚霞中的东莞松山湖华为小镇。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晚霞中的东莞松山湖华为小镇。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在这背后,关键是深圳担当起了区域“大哥”的角色。作为区域核心城市之一,深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空间与资源承载量达到一定极限,产业开始外溢,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按照区域发展理论,“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要素向某个地区不断集中,形成增长极;“扩散效应”则是指经济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扩散。两个效应基本同时存在,只是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一。

从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发展通常都呈现出先极化效应主导、后扩散效应为主的趋势和规律。

中心城市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心城市,就是因为它的吸附资源要素的能力强大,但到了一个临界点后,要素高度集中会带来“幸福的烦恼”:交通越来越拥挤、土地成本上升等,于是人就想往外走,企业就想往外搬,直到达到新的平衡。

以深圳为例,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却承载了3万亿元的经济体量,“GDP亩产”在全国居首位。要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就得优化经济结构,做减法、忍痛割爱,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比如聚焦创新研发、总部经济等领域。

深圳南山大沙河沿岸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高楼林立。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南山大沙河沿岸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高楼林立。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这对周边区域就是重大机遇。

我们看到,华为、立讯精密等深圳企业动作不断,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加大布局,建立研发中心或者制造基地。在市场的推动下,“深圳研发+东莞智造”的合作模式慢慢浮出水面。

这一方面体现了深圳创新能力强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珠三角制造基础深厚,让深圳和东莞、惠州一起实现了互相成就。

还有一个消息值得关注,东莞的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要携手合作,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意味着,两市产业合作已从产业链分工迈向了更高层次的科创合作。

区域发展的逻辑正在转变

2021年底,随着赣深高铁通车,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 粤东粤西粤北全部纳入广东高铁交通网络。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广东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质的提升,后发地区交通条件大大改善。

联通全国的高铁网,让多个城市从“省尾国角”升级为交通枢纽:赣深高铁让河源成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汕汕高铁将推动福建、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联通……

赣深高铁北起江西省赣州市,途经广东河源、惠州和东莞市,终至广东省深圳市,全线长约436公里。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赣深高铁北起江西省赣州市,途经广东河源、惠州和东莞市,终至广东省深圳市,全线长约436公里。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另一个代表。

日前获批建设的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属于国家级骨干网络枢纽节点。根据规划,到 2025 年底,珠三角60%中高时延数据业务迁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不远的未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将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据中心集聚区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边界为韶关高新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规划设立韶关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边界为韶关高新区。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同时,后发地区民生条件也焕然一新:2021年,广东实现高水平医院、本科高校及公办高职全省覆盖。这将带来两大变化:将显著推动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为优质产业项目和企业落户提供人才保障;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激发更强内生动力。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图片来源:新华社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背后体现了广东区域发展思路和理念的重要转变:从重点推动产业布局到全面提升发展环境,通过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来吸引承接更多优质产业。

市民服务中心成为东莞CBD的地标。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市民服务中心成为东莞CBD的地标。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各地政府的工作面貌也在变,营商环境优化让好企业、好项目来得了、留得住。

在梅州,政府推动企业开办“零成本”1日办结,实质推进“拿地即开工”;在汕头,去年底开工的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仅用2个月……

环境改善、效率提升背后,是粤东粤西粤北加快“打造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

城市抱团发展才能成群

每一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世界级城市带或湾区,作为全球经济要素的集聚地。

研究报告显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依赖于自身资源和港口群,其发展路径均可总结为四个阶段:单级城市、都市区、城市群、世界级湾区。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东京借着港口优势和欧美产业转移的契机实现快速发展,不断在周边推动建设卫星城,最终形成“金字塔”型结构: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外围中小城镇及卫星城。加上新干线、航空等构成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让东京都市圈成为世界级资源配置平台。

世界级城市带或湾区,是全球经济要素的集聚地。

世界级城市带或湾区,是全球经济要素的集聚地。

对我国东部地区而言,城市“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城市群牵引区域经济协同才是未来。

同时,三个变化让深度协作成为城市的共同选择:产业链复杂化、高端化,对跨行政区划的协同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必须打破区域藩篱;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单个城市往往力不从心。

如今,广深“双核联动”不断强化,广佛同城成为国内同城化发展的标杆,深圳与东莞、惠州等城市联系更加紧密……今年广东有望出台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形成都市圈与城市群互相嵌套、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值得欣喜的是,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粤港澳大湾区已聚峦成峰,创新能力不断跃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

“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重点,加快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表示。

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契机摆在广东面前,广东没有辜负,积极承接世界产业大转移,于是有了第一经济大省的兴旺繁荣。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风起云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广东将以“双区”与两个合作区建设为契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构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平台,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