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大家看
压轴登场的南沙、从化、增城
下个五年这样干!
“十四五”时期,南沙区GDP年均增速10%左右,总量力争达到3000亿元,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
展望2035年,南沙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枢纽功能、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基本实现建设湾区创新灯塔、改革开放标杆、综合服务枢纽、未来城市典范的发展愿景。
一、湾区创新灯塔
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方面,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加快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发展格局。
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进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创建国家实验室,完善提升“1+1+3+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产业发展方面,突出创新经济、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总部经济导向,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国际金融岛、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等现代服务业平台建设。
二、改革开放标杆
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平台战略作用,在若干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引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方面,强化制度集成创新,深入推进全球溯源中心、全球优品分拨中心、全球报关服务系统等平台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扩容提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营商环境国际交流促进中心,推动建设营商环境创新引领示范区。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南沙园区发展,探索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合作试验区。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信用治理创新先行区。
粤港澳全面合作方面,高水平推进粤港深度合作园,创建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强化与港澳联合科技创新;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试验区。
打造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引入6条国铁、规划3条城际轨道,打造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规划形成与广州中心城区连接的“两快一慢一预留”大容量轨道通道及区内“环+放射”城市轨道网络系统。推进高快速路及骨干道路建设,形成“七横七纵”的高快速路网布局。
建设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以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建设为契机,优化调整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发挥南沙作为广深合作“桥头堡”作用。
三、综合服务枢纽
巩固提升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枢纽服务能级,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高效配置。
国际航运枢纽方面,建成南沙港四期、南沙港铁路、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五期等项目建设,将南沙港区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
新型国际贸易枢纽方面,高水平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塑造综合保税区竞争新优势,强化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功能。
金融开放创新枢纽方面,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高起点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筹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重大平台,高水平推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重点平台项目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国际产能、投资贸易等领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打造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国际交流平台。
四、未来城市典范
高标准推进现代化国际滨海新城建设,着力补齐教育、医疗、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依托山城田江海的空间形态,科学合理提升城市空间布局,塑造各具特色、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一城四区”组团式城市格局。
教育方面,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给,加大对示范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投入力度,加快引进建设一批优质教育项目,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校区等高校,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体系,打造优质均衡创新国际化教育新格局。
医疗方面,全面推进健康南沙建设,建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省中医院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等高水平医院,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医疗中心。
“十四五”期间,从化区将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幸福美丽生态之城,争当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排头兵的总体目标,奋力实现“两区两谷双提升”。
即奋力打造文明富裕的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全面协调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生态宜居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绿谷”,开放共享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智谷”,努力推进民生福祉和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
落实70个项目超1700亿投资
从五大维度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
全力打造美丽湾区新样板。坚持生态立区原则不动摇,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的生态空间网络,到2025年末,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以上,PM2.5年均浓度达25微克/立方米,是珠三角地区PM2.5最低值的区域之一。加快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推动碳排放达峰,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谋划推动一批碳减排项目,建立绿色项目库,加快落实太阳能、水能、天然气、氢能等低碳能源结构占比提升。
全力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主动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中把握机遇,大力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聚力推进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黄埔—从化产业共建合作区、从化温泉总部集聚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锚定打造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创新示范区,前瞻布局数字产业、未来产业,乘势而上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产业,逐步构建“极点支撑、轴带辐射、板块联动”的产业主体架构。“十四五”期间,从化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速6%左右。
全力打造全国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坚定不移走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全省全国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表率,让美丽乡村成为广州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加快构建富民兴村特色产业体系,健全带农富农机制,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聚焦城乡融合发展“5+1”试验任务,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和典型经验。以流溪河为主轴,久久为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精心打造16条独具特色的新乡村示范带。到2025年末,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深化“一核两翼三带”总体功能空间布局,聚焦增强“一核”综合城市功能,持续推动老城区更新改造、功能完善、服务提质,加快实现老城区新活力。聚焦完善“两翼”创新产业布局,以温泉、良口、吕田北部三镇为“生态价值创新翼”,推动北部片区打造世界一流、国际水准的绿色发展先行区;以太平、鳌头两镇为“科技创新发展翼”,努力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上走在前列。聚焦深化“三带”美丽经济、深绿经济建设,强化“太平—鳌头—街口”创新创业产业带、“温泉—良口—吕田”美丽健康发展带和流溪河全流域生态价值创新带之间的协同发展效应,高质量打造穗北红色文化产业带、地铁十四号线沿线高端商业经济带和G355国道沿线科技创新发展轴。
全力打造更均衡更满意的幸福从化。加快补齐城乡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建设短板,稳步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梯次打造一批卓越中学、特色中学、民办品牌中学,“十四五”期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超1.2万个。
统筹常态下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建成区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加快推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从化妇女儿童医院、南医五院门诊综合区、广东珠江惠仁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实现三甲标准医疗资源科学布局、辐射全域。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到2025年末,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人均预期寿命达80.09岁。
一是加快构建富民兴村特色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食品健康等领域,引领创建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品牌。攻坚研发一批现代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二是高质量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继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农村水、电、路、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由“点上开花”向“面上结果”发展,打造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田园城市。
三是建设新乡村示范带。全面提升特色小镇竞争力和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在特色小镇建设基础上,按照“环境优美、产业鲜明、文化浓厚、廊道秀美、风貌规整、联农带农”标准,打造16条新乡村示范带,推动我区乡村从干净整洁向全面生态美丽宜居迈进,从村庄点上出彩向圩镇全域拓展延伸,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四是高标准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聚焦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5+1”试点任务,依托多个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措施、典型经验和合作案例,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高效配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让农民群众共享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四五”期间,围绕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的总目标,增城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衔接节点的优势,深度融入湾区建设。
“十四五”时期,增城将围绕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规划部署“一二三四十”战略行动。具体来讲,就是: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强化国家级经开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两区带动”,深化湾区中部智造新城、广州东部枢纽中心、岭南生态宜居美地“三个定位”,重点发展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广州科教城、荔湖新城、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核心的“四大片区。
一、实施新战略,开创新格局
以“两区带动”战略强化国家级平台引领赋能
国家级增城经开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是增城重要的国家级平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十四五”时期,将实施“两区带动”战略,强化国家级平台引领赋能,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引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增城经开区带动战略”,就是以国家级增城经开区聚产业、促创新、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着力推动经开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实施“一区多园”加快扩容提质,推动经开区核心区向宁西、仙村、中新、石滩拓展和连片开发,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招商引资、统一管理服务,统筹全区产业集聚、土地整备、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为广深两大都市圈高端产业外溢提供优质的产城新空间,重点实施产业集群发展“333”工程,聚焦发展智能制造,聚集高技术制造业,构建“广深研发,增城转化”产业创新合作格局,打造“湾区中部智造新城”。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带动战略”,就是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融要素、促改革、带动城乡一体共荣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我们将紧扣城乡融合六大试点任务先行先试,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实践创新,加速城乡要素资源整合融通,力争到2025年确立城乡协同、共享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走上城乡共同富裕之路,城乡融合实践创新和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为国家探索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增城样本”。
二、极核引领,四片联动
以片区+枢纽高起点建设四大核心平台
“十四五”时期,增城紧密对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将“融入湾区、联结广深”发展理念融入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空间策略,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对接、创新融合、区域协同,高起点建设四个核心平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以片区叠加枢纽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优质生活圈。
加快打造湾区中部智造新城。以增城经开区核心区为引领,以新塘、永宁城市更新为重点,整合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和东江新城联动建设,推动产业和城市“双提升”,打造大湾区智能制造新城。
这一片区重点打造增城经开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带动产城融合。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汇集了穗莞深城际铁路等9条轨道,我们将投入超千亿元推进片区综合开发,总征拆面积1.9平方公里,可招商地块41个,目前全国首个TOD项目凯达尔枢纽国际广场已建成,保利国际金融总部、新世界公司华南总部等一批综合体聚集发展,新的广州东部CBD呼之欲出。
未来五年,将以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广深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将增城打造为大湾区重要的产业转移、人才流动、资本集聚、信息交换、物流运输的综合服务枢纽,建设大湾区兴业创业置业的“机遇之城”“活力之都”。
规划建设大湾区创新型产教融合新城。以广州市科教城为龙头,整合中新科技园、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等组团,紧密对接中新知识城国家战略,强化城市、交通和空间规划衔接,加快中新、朱村城市更新和土地腾挪,布局中试研发、先进制造功能,完善医疗、文体、商业等配套服务,主动谋划建设中新知识城拓展区,与中新知识城一体化联动发展。目前,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已落户增城西站,总投资达1076亿元,已开通至东盟、中欧国际班列,未来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国际(中欧、东盟)班列集结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核心物流枢纽。
高标准建设荔湖新城。以荔湖新城为引擎,联动增城南站、增江东岸建设,提升“一江两岸”城市风貌,建设现代化高品质新城区。目前,荔湖新城已形成“一心(荔湖)、一轴两核(城市发展主轴;政文发展核心、中央商务核心)、一环(综合服务环)、多廊道与多组团”的综合开发格局,低碳总部园、前海人寿医院 、碧桂园华南设计总部、1978国际人才港湾等优质项目进驻,加快打造高品质的生态城市地标,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核心、未来增城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枢纽。
打造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派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牵引北部生态区,高标准建设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为大湾区城市群提供以康养休闲为重点的高品质生态产品、生态服务。
这一片区,是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将全域融入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建设华侨城白水寨创意山水文旅小镇和创建国家5A级景区,融合发展智慧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着力培育温泉酒店、精品民宿、美丽乡村、农业公园等集群,既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守护“青山绿水”,也将生态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建成美丽中国“增城样本”。
“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是“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广州市的重大战略。增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广深两大都市圈衔接节点,未来五年,“融入湾区、联结广深”是增城重大任务,要为大湾区产业迁移、人口疏解提供优质空间和一流服务,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首先,“站在广深看增城”,就是发挥增城区位、空间等综合优势,增强广州“强核”腹地功能,打造广州东部增长极。《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动增城经开区“一区多园”发展,实现国家级开发区扩容提质,打造湾区中部智造新城。
从广深研发到增城转化、增城智造。未来五年,要重点依托增城经开区这一国家平台,主动承接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高端产业外溢,着力引进标志性的龙头企业、品牌企业,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实施制造业“333”工程(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产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智能家居、休闲服装、食品饮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智能装备、金融科技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融”。
其次,“跳出广深看增城”,即打造两个枢纽,一个是交通,一个是物流。就是围绕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增城西站、增城站等三大枢纽推进“交通融”。
“十四五”期间,广汕铁路的建成将使增城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与武汉、上海、北京建立快速直达的联系,在更大范围快速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发展,以交通枢纽为牵引打造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增城西站将打造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打造成大湾区国际班列的集结中心,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城市群间快速流动共享,将增城建设为大湾区重要的综合服务枢纽之一。
未来五年,增城不但要推动“产业融”“交通融”引人聚才,而且更要构建一流基础设施、一流公共服务、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宜业宜居宜养宜游优质生活圈,以优质的城市服务、生活环境聚才留人,服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