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四五”时期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起来划重点!
4月25日,《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印发。《规划纲要》全文近12.8万字,共21章,将“双区”引领摆在突出位置,贯穿全篇。“十四五”时期,广东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起来划重点!
《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双区”引领。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引领带动全省形成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支撑。
在主要目标章节,《规划纲要》提出,展望2035年,广东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携手港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广东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锻长板与补短板齐头并进,促进创新链条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方面,广东将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提升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基础能力。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集聚”和“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稳定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公开、公平、便利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确保设施仪器“应开放尽开放”,公共数据“应共享尽共享”。支持深圳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着力打造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以省实验室为中坚力量,以各级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企业实验室及各类专业实验室为支撑的研究平台体系。立足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基础和需求,加快建设一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中科院明珠科学园,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联合港澳建设一批高端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鼓励境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广东设立研发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支持重点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联合研究院,推动跨境科技创新合作。
在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方面,将聚焦未来通信高端器件、新型显示技术、第三代半导体、干细胞、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快建设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在打造创新人才强省方面,将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人才支撑力度,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和交流合作机制。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有条件地区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进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和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支持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动优化完善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改革。
在完善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方面,将优化粤港澳协同创新机制。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广州创新合作区等三大创新合作区,构建“两点”“两廊”创新发展格局。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推动香港、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省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建设等,推动实施香港、澳门在广东设立的研发机构与内地研发机构同等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各项支持创新的政策。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深圳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支持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市场运营体制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知识产权合作,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中心。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纲要》提出,广东将坚持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积极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珠三角核心区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基地,大力推动高精尖制造业发展,支持东莞市建设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会展资源,提升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加博会等重要展会的办展水平,推动广州、深圳等建设重点会展城市,支持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会展平台。培育国际知名展览品牌和配套服务企业,携手澳门打造高品质消费展会。
广东将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依托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以航运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会议展览及会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为重点,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跨境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加强粤港澳物流标准衔接,携手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支持引进港澳成熟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健康服务、家庭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合作。建立完善港澳及境外专业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机制,推动港澳导游、医师、律师、仲裁员、建筑人才等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
关键词:数字化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广东将加快数字经济基础产业发展,强化芯片设计优势,提升集成电路生产制造能力,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集成电路新发展极。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以及CAD、EDA等工业软件发展,支持广州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支撑。
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将广州、深圳双城打造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节点。
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有条件的城市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实现实体城市向数字空间的全息投影,增强城市治理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交易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探索跨区域和跨境数据合作。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建设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节点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交易平台,研究论证设立数据交易市场或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数据交易,探索跨区域和跨境数据合作。
关键词:国内国际双循环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深圳等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准和全球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城市群,推动国际品牌集聚。建设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步行街和新型消费商圈。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联通内外的优势,加快制定和完善重点领域及新兴业态的相关标准,强化日用消费品、生活服务产品等领域关键标准制修订,促进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提高消费品质量标准,引导消费品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围绕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双区”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港、黄河流域、成渝地区等战略对接、协同联动,推动与雄安新区深度交流合作。积极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促进泛珠三角区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内需与外需、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建设智慧超算平台,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一体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布局发展,支持广州、深圳等建设低时延类小型或边缘数据中心。前瞻布局未来网络,规划建设粤港澳量子通信骨干网,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对接。
在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将全面推进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赣州至深圳、珠海至肇庆高铁,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前期工作,打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东联海峡西岸、联系长三角地区,西通桂滇黔、连接成渝地区,北达湘赣鄂、连通京津冀地区的“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
提升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竞争力,统筹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建设,构建以广佛—港深、广佛—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为主轴,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大湾区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优化内河港口布局,加快西江、北江等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形成全省港口协同发展格局,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港口群。
按照功能互补、运营协同的要求,统筹推进全省航空发展,提升广州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加快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增强珠海机场功能,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实施惠州机场改扩建。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资本为纽带,以珠海机场为试点,推进全省机场资源整合,探索推动形成统一的机场运营管理主体,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机场群。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引入枢纽机场,强化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在广州、江门、清远、潮州等地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以大型铁路枢纽为重点,规划建设广州枢纽能级提升工程、深圳西丽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多方式衔接、立体化设计、多资源整合的新型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发展旅客联程运输,推行客运“一票制”“一卡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粤东地区等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加快建设广东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工程、广州港和深圳港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工程、骨干机场智慧化改造工程、广州等地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改造试点等项目。
在构建高质量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方面,加强电网建设,持续优化主网结构,稳步推进全省目标网架建设,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500千伏外环网为支撑、珠三角内部东西区之间柔性直流互联的主网架格局,尽快建成粤西第二输电通道,解决粤西窝电问题。提高天然气供应及储备能力,建设广东大鹏LNG接收站扩建工程、珠海金湾LNG接收站扩建工程、潮州华瀛LNG接收站,以及惠州、揭阳、茂名等地LNG接收站项目和广州、阳江、潮州等地天然气调峰储气库。建设中国南方核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深圳总部和阳江、惠州两个重要核科研设施集群区的空间格局。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竞争政策与法律有效实施合作交流机制,支持深圳开展独立的公平竞争审查机构试点。推动省属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民生工程、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快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持续开展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支持深圳深入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依法依规赋予深圳更加充分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深圳更大力度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完善改革沟通对接机制、政策调整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加强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跟踪督促和经验总结,推动一批成熟的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带动全省改革发展,为全国提供改革示范。
关键词:高水平开放
《规划纲要》提出,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广东自贸试验区扩区。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充分发挥金融开放创新试验示范窗口作用,深化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推动跨境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推动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建筑、会计等专业人士经备案后直接执业。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优势,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领域对外开放。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国际经贸网络等优势相结合,支持三地企业联合赴境外新建或升级一批境外园区。
在第九章“聚焦高水平开放增创全面开放合作新优势”内设专节提出“全力推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要求。《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规则衔接为重点推进粤港澳合作,推进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和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建立,携手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推进粤港澳跨境要素便捷流动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聚焦食品安全、环保、旅游、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深入推动三地规则衔接。推进粤港、粤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实施“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人员通关新模式,研究探索建立大湾区人才绿卡制度。推进与港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交流合作,推进粤港、粤澳海关跨境快速通关对接项目,提升货物通关效率。推动放开港澳小汽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政策,推进“澳车北上”“港车北上”加快落地。支持逐步推进游艇码头对港澳籍游艇开放,推进粤港澳游艇安全便利往来和通关。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大湾区设立发展。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跨境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流通与共享;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试点,探索建立既便利数据流动又确保安全的机制。
在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方面,推进与港澳在市场准入、标准认定、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接轨,加快构建对标国际、开放一体的湾区大市场。进一步提升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优势融合发展水平,携手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深化教育、文化、医疗、法律、建筑等专业服务业领域合作。完善三地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互通、工作互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政务服务智能化、移动化和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简化港澳投资者投资准入审批流程。推动职业资格和行业标准互认,支持扩大跨境执业的资格准入范围,推动重点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为港澳专业人士在大湾区内地执业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积极推进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制定实施推广“湾区标准”。探索搭建大湾区食品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平台,推动实现食品安全监管数据共享。推广“圳品”供深食品标准模式,打造大湾区食品区域品牌,探索建立大湾区食品团体标准。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积极发展国际仲裁和调解,探索设立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多元旅游平台,开发更多粤港澳“一程多站”新路线,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加快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支持广州南沙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园等平台载体。加快推进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建设,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高端科技创新合作高地。携手澳门积极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各市立足自身产业优势规划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加快广州穗港智造合作区、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引进港澳科技研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端资源,推进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合作项目落地。支持粤港澳合作办学,探索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实施“青年同心圆计划”,高标准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增进三地青少年交流交往。
关键词:国际金融枢纽
《规划纲要》提出,广东将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携手港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
《规划纲要》提出,显著提升广州、深圳的中心城市金融发展能级。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城、南沙国际金融岛等金融高端集聚功能区,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和产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支持深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科创金融、海洋金融、民生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先行示范,建设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国际金融创新中心、国际创业投资中心和金融科技发展高地。强化广州、深圳对全省金融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进珠三角地区建设若干特色金融功能区。优化珠三角地区城市金融功能布局,强化错位发展和功能互补,提高金融资源便利流动和高效配置水平。支持珠海依托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加强与澳门在跨境债券发行、绿色金融、中药材现货交易等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依托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惠州仲恺高新区等打造珠江东岸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中山火炬开发区、江门高新区、肇庆高新区打造珠江西岸产业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区。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体系。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完善期现货联动的期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期货交割库,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发行平台,构建多层次保险市场格局,推广粤港澳大湾区专属保险产品,到2025年,保费收入达到8000亿元。推动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支持深圳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支持广州争取纳入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推进广州、深圳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推广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客户营销、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引入开发性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港澳投资者等资金,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有序推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和标准对接,强化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提升金融开放水平和能力。支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打造服务澳门经济多元化的金融平台。携手港澳共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金融深度合作平台,加强香港联合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期货交易所合作,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扩大金融双向开放,深入推进“深港通”“债券通”“理财通”,积极探索“保险通”,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深融合的跨境金融联通体系。在CEPA框架下更大力度引入港澳金融机构来粤展业,支持港澳保险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设立保险服务中心。完善粤港澳金融交流体系和合作平台,成立粤港澳金融科技联盟,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作用。完善跨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稳妥开展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业务,稳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和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省内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精准施策,深入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集聚整合高端要素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成为高端功能集聚的核心发展区域。建设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强化广州、深圳“双核”驱动作用,全面提升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持续增强佛山、东莞两个城市发展能级,推动佛山全力打造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推动东莞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稳步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交通、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深度一体化。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珠江口东岸深化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动能转换升级;提升珠江口西岸要素聚集能力,在珠海、中山、江门等地规划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规划纲要》提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按照网络化、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求,推动形成珠三角地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区域城市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打造国际一流市场环境,构建内联外通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现代化都市圈体系。
在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协同联动发展方面,大力提升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均衡通达水平,加快推进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联通东西、纵贯南北、沟通陆海的大通道大枢纽建设,畅通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城际、市域、农村道路微循环。
在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广东将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按照网络化、一体化的城镇空间布局要求,推动形成珠三角地区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区域城市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打造国际一流市场环境,构建内联外通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放合作高端平台,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强化都市圈内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布局,推进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能级,积极发挥核心引擎功能,辐射带动广州、深圳都市圈内城市加快发展。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加快推动珠中江协同发展,联动阳江协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西地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关键词:广深“双城”联动
《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推动“双城”做优做强,共同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引擎。
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支持深圳加快实现“五个率先”。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加强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配合,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为重点,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支持深圳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支持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支持深圳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完善教育、文化、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服务供给和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支持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广州省会城市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支持广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规划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支持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超高清视频、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水平现代产业集群,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物流、跨境电商、交易会展、绿色金融等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广州教育医疗中心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建设美丽宜居广州。
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以改革联动为牵引,推动广州、深圳两市在“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中形成更多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推动广州、深圳两市完善战略合作机制,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对接,聚焦营商环境、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支持广州、深圳两市携手共建要素市场化配置高地,加快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
“十四五”期间,将支持广州、深圳、佛山等市开展国家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试点,推进自主可控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调整完善广州、深圳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互认制度,在除广州、深圳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关键词:蓝色发展空间
《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珠江口粤港澳三地协同处理海洋环境风险和灾害应对能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谋划建设一批海洋合作重大平台及海洋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平台和增长极,积极抢占全球涉海创新增长制高点。加快推进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入推进湛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珠海、汕头、湛江等创建现代海洋城市,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能力。主动对接港澳地区、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北部湾地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加快构建粤港澳、粤闽和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支持深圳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和南方海洋科学城,广州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珠海建设深海高端智造科技园。推进广州龙穴、珠海高栏港、深圳蛇口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深圳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加快建设广州、湛江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深圳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大力推动海洋生物重大新品种的培育、扩繁与产业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将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平台等。加强以南岭山地为核心的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以山地、森林为主的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整体保护,强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动珠澳两地联合开展以红树林及黑脸琵鹭等候鸟保育为主题的联合检测与研究项目。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
关键词:文化强省
《规划纲要》提出,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建设珠三角文化旅游会展产业带,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广州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东莞)国际影视动漫版权贸易博览会等。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特色优势及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推动大湾区各市聚焦现代都市、科技工业、中西方文化交融、文化遗产、传统和当代建筑、滨海、山川等特色元素,打造世界级地标景点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展现大湾区风貌的旅游“金项链”。
《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建设和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打造广州动漫游戏之都、全球创意城市和文化装备制造中心。支持深圳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打造设计之都、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打造珠海全国知名演艺城市。建设佛山“南方影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试验区”。东莞、中山发展出口导向型文化制造业。江门、肇庆和惠州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推动红色文化游、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历史文化游、乡村游、南粤古驿道等升级提质,将港珠澳大桥、广州塔、深圳平安中心等打造为国际一流都市地标景点,支持江门开平碉楼古村落、韶关丹霞山等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构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滨海景观公路旅游带。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
《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推进地方高校优质特色发展,力争更多高校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支持广州、深圳打造全国高等教育高地。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着力建设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的高峰学科,大力提升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力争产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来粤办学,探索优势院校海外(境外)办学。加快新设高校规划和设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支持广州、深圳等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
关键词:健康湾区
《规划纲要》提出,以打造广州、深圳医疗高地为牵引,带动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粤港澳健康大湾区。携手港澳共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打造中医药临床科研新高地。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中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努力构建全省“15分钟健身圈”和珠三角核心地区“10分钟健身圈”。联合香港、澳门以粤港澳大湾区名义申办2025年全国运动会,促进竞技体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还将深入开展全民健康运动,推进塑造健康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和智慧健康行动,提升健康广东服务内涵。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加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努力构建全省“15分钟健身圈”和珠三角核心地区“10分钟健身圈”。
《规划纲要》还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入实施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创建工程,打造大湾区和谐劳动关系试验区。高水平办好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推动各地规范开展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名厨名店名菜评选等“粤菜师傅”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