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粤港澳资讯>粤港澳资讯 > 正文内容

海南: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怎么建?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已成共识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9日 文章来源:南方网 作者: 点击数: 字号:

  9月18日,大东海湾,鹿回头山下。迤逦而过的台风“红霞”带来一片清凉风雨,也把三亚的天空洗涤得愈加澄净。泛珠“9+2”行政首长及代表齐聚海南三亚,参加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这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承办的最大的以区域合作为主题的政府间会议。

  从1988年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建立,到率先作出生态立省决定;从全国首个省域“多规合一”,到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再到今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海南从边陲小岛迈向中国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再次站在改革开放大潮前沿,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探路。

  制度优势▶▶

  自贸港政策红利逐步释放

  “我来到海南,第一脚踏在了大英山;机场外绿树环绕,鲜花锦簇。如今,机场不再,换来高楼环抱,灯红霓闪……”这首小诗概括了海口大英山从老机场到CBD的变迁。

  33年前,在大英山机场登岛的十万人才中,有一名从北京来的年轻人加入了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他叫迟福林。“我完全是奔着干事业来的,希望在北京做的一些改革研究,能在海南这片土地上画一幅好画。”多年后,已是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的迟福林回忆。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设立,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当年5月,省直机构比原来行政区的机构少了近一半。在迟福林和同事们“热得都光着膀子,汗水浸湿了草稿纸”的拼搏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一步厘清,市场活力有效激发。仅两年时间,全省生产资料市场调节率就超70%。

  此后,海南改革取得多项“全国第一”:全国实现省级行政机构最小、公务员最少;全国第一个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企业自主登记制;全国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国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待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

  如今,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离岛免税购物等政策,海南已成为度假胜地。今年7—8月,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55.8亿元,日均销售近1亿元。

  同为改革先行地,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海南与广东的深度对接正从蓝图走向现实。与海口相望的湛江,徐闻港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即将于9月26日开港运营,届时粤琼两地海上航程将缩短一半。“开港后年吞吐能力将增至旅客1728万人次、车辆320万辆次,缩短海上航程1/3以上。”徐闻港公司董事长张金虹说。

  “制度优势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将是更高水平的合作关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

  产业蝶变▶▶

  11座重点园区“加速跑”

  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医疗特别顾问翟瑞仁把家人接到海南,开启事业新篇章,“我们准备把总部从北京搬到海南,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0%,是全国最适合疗养的地方”。

  看中海南疗养环境的,还有健康体检行业领军企业慈铭集团。慈铭博鳌国际医院董事长胡波说,乐城先行区进口特许药械品种已突破100例,可用抗肿瘤新药、罕见病药达100种,不出国门就可享受国际最先进的诊疗服务。

  科大讯飞海南分公司副总经理周颖2008年来海南大学读书,随后在此扎根,见证了海南跃升国际旅游岛,又再次向自贸港进阶的历程,“海南不只有旅游业,还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在上海交通大学三亚崖州湾深海科技研究院,30多名硕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新招的29名博士、80名硕士即将前来开展科研之旅。”该院副院长鲁佳宝说,崖州湾距离千米水深海域仅128公里,很适合做深海研究。

  三亚中央商务区、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崖州湾科技城等11个重点园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主要承接地和先行先试的“孵化器”。今年上半年,11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共入驻企业14144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0.8%。

  “越来越多企业把国际总部设在这里。”据海南自贸港生态软件园工作人员说,今年7月起,该软件园二期首个百亿级项目海南腾讯生态村正式面向全球招商。

  “已经有50多所高校跟我们洽谈合作。”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蒋志敏兴奋地说,全国各地频频对海南抛出绣球,更多合作空间正在开启。

  在前海深港合作区成立10周年之际,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签署合作备忘录,拉开两个特区携手合作大幕。双方甚至计划建立“琼深港澳青年梦工场”,将吸引一批港澳青年前来创新创业。

  “广东医疗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海南自贸港发展更要跟粤港澳大湾区联动。”胡波说。

  人才磁场▶▶

  全球招募新“闯海人”

  来海南之前,蒋志敏在珠海从事创投工作,还曾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担任金融教师,在多个经济特区积累的工作经验,让他对海南的发展信心满满。

  蒋志敏是海南通过全球招聘引进的人才之一。2018年5月13日,海南发布《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到2025年实现“百万人才进海南”。继“十万人才下海南”后,海南再一次迎来人才潮。

  纵观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史,“闯”是精神精髓。回望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成立,全国约十万人涌向海南,被称作“闯海人”。如今,新一批“闯海人”从全球各地涌来,为自贸港建设增添国际视野。

  在爱丁堡大学博鳌国际糖尿病中心,来自刚果布的伯古负责国际医学联络工作。两个多月前,他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这里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诊疗,和我的研究方向很契合。”伯古尤其喜欢海南的气候,“希望能闯出一番事业。”

  “我们正加紧制定覆盖国际人才的人才政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顾刚透露,乐城先行区已引进超过40名境外医师、护士,未来还将引进更多国际高端人才。

  “有人来谈项目,人才服务专员和招商专员就联袂出动。”洋浦开发区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发展局局长刘智锋说,洋浦规划建设小型城市CBD,打造海南技能型人才集聚中心,提供更多人才服务支撑。

  海南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底,海南共引进人才138625人,增长476.2%;外籍人才10579人,增长超过50%。

  潮起海之南,逐梦自贸港。如今,在更优惠的税收政策、更自由的投资和贸易发展空间等助力下,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才正成为新一代“闯海人”。海南国际自贸港建设,未来可期。

  ■特区启示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年轻时那种激情又回来了

  海南筹备建省之时就上岛的迟福林,亲身见证、参与了海南特区的32年建设全过程。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式开启,他感到年轻时那种激情又回来了。

  “改革的事情只有在敢闯敢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证明对了就坚持下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海南将成创新创业开放热土

  南方日报:还记得刚到海南时的情景吗?

  迟福林:当然记得,我是1987年12月23日来到海南,那时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没有地方住,大家在马路上铺个席子就睡。当年什么都缺,但是唯独不缺改革激情。改革这种事情,只有敢闯敢试才能实现。

  南方日报: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引起非常多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企业都希望到海南投资,但又存在一些疑虑和观望情绪。

  迟福林:我30多岁来到海南,年轻时经历了改革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年我快70岁了,自贸港政策公布后,好像又有了年轻时那种激情。

  海南自贸港建设不只是海南自己的事,更是国家战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海南,相信期望会越来越多,疑虑会越来越小。

  南方日报:自贸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是海南全岛人口只有不到1000万。人才的问题怎么解决?

  迟福林:当初十万人才下海南,为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天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更需要人才。

  海南的营商环境进步很大,但是和自贸港的要求比还有差距。随着自贸港建设进程的加快,海南营商环境将得到全面提升,这体现在:通过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尤其是新兴科技企业;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服务效率明显提升;海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通信、教育、医疗等都会有重要提升;海南的社会文化发展会得到极大提升。未来几年,海南将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环境,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开放热土。

  产业互补人员交流市场对接

  南方日报:作为我国位置最南的省区,海南在全国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迟福林:特殊的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决定了海南将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角色。另外,海南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连接点的独特作用:对于国内来说是国际性旅游消费中心,在高水平开放中将国内市场潜力和国际经贸合作相结合。

  南方日报: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属国家重大战略,两地应该如何互补发展?

  迟福林: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需要粤港大湾区的支持和参与。首先是战略上的联动,特别是可以在面向东南亚的对外合作中携手发挥更好作用。其次,两者在产业上有很强的互补空间,比如粤港澳大湾区正发力科技研发,这正是海南需要的,海南也在通过高水平开放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第三,加强交流,很多企业和人才希望利用两地的政策和环境实现最具竞争力的发展。第四,市场的对接,比如在消费方面推进香港与海南免税市场的对接,这可以更好发挥各自优势,也促进海南提升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