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香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给香港的利好消息
由于中国内地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每年12月份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国内外关注。昨天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实现明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会议确定,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抓好六个重点。
仔细梳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个重点,有不少亮点,有些与香港经济关联度很高,对香港释放出诸多利好消息,值得香港各界关注和研究。
有利于香港经济转型
会议指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这里的表述值得关注:在“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前面,用了“加快”一词;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放在“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的概念下阐述。
今年2月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突出了香港“主场”“主角”定位。“加快落实”意味着针对大湾区的许多利好政策将会在明年落地,香港将是最大受益者。再从长远来看,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来定位,意味着针对大湾区的政策将是长期、连续、稳定的,有助于该区域长远发展。
这些政策因素对于香港经济转型极为有利。香港经济的短板,是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下一步,香港经济转型的希望在创新科技上。港深两地在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合作,就是一块很好的“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得愈快、愈深入,愈有利于香港经济转型升级。会议对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关注,对香港经济是利好消息。
有利于香港改善贸易结构
会议指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
这一提法当然是有针对性的。之所以要“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是因为以往中美贸易的比重太大。中国内地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中美贸易占总贸易额19%。中国内地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香港,占总贸易额的14%。而这“14%”大部分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美国”,实际上也属于中美贸易的一部分。
中美贸易份额太大,使得风险和隐患太大。由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令中国内地企业深受其害,香港是独立关税区,暂时还没有大规模波及,但美国前不久出台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将“民主人权”与贸易挂鈎,这意味着“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地位”的威胁已经存在。在对美贸易问题上,香港和内地其实是捆绑在一起的。
这次会议提出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有利于香港降低对美贸易比重,提升对欧洲、日韩、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比重,降低美国“卡脖子”带来的风险。
有利于香港做强金融业
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会议还指出,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
内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企业愈多、资金规模愈大、资金流动速度愈快,愈有利于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因为进入中国内地的外企,要在香港结算,把赚到的人民币换成外币;走向国际市场的内地企业,也要在香港结算,把人民币换成外币,然后到国外投资。这样一进一出,香港可以坐地收取“过路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意味着明年内地企业的“钱袋子”不会太紧。而明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法》正式施行,外资进入中国内地愈来愈容易,势必激发外资投资中国的热情。
内资充裕,外资充足。对于赚“过路费”的香港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
有利于港商进入内地市场
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中国内地有近14亿人口,呈“工”字形结构。上面“一”是大约4亿人的中产阶层,主要居住在一二线大城市,他们的消费能力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中间那一竖是正在向中产阶层攀升的群体,主要居住在二、三线城市,大约有1亿人;最下面那“一”有9亿人,主要居住在农村、乡镇以及小县城,尚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仅4亿人的中产阶层,就超过美国总人口。现在,这个“工”字的上半部分比重小、下半部分比重大,但10年后,上面“一”的人数估计会从4亿变为6亿,中产阶层的比重增大,整体消费能力会大大提升。眼下,这个超大规模市场潜能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以往,内地主要靠投资刺激经济。这次会议提到“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阐明了消费比投资更重要。相信中央会出台更多政策刺激消费。如果今后近14亿人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来,将给许多领域带来巨大商机。对此,港资企业应好好分析,找准投资内地的项目,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信息量很大,给香港带来的利好当然不止以上,需要各个行业的人们再做细致分析。
本文作者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