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报告导读:
22日,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这是该智库连续三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发展报告。
《报告》以创新维度作为评价指标,挖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2014年—2018年)的专利数据,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不足和优势,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报告》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政策协调机制;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智库,推动湾区协同发展决策水平;推进各城市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
01.引言
湾区,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放眼全球,国际一流湾区主要包括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其中纽约湾区以金融湾区著称,旧金山湾区誉为科技湾区、东京湾区则以产业湾区闻名全球。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湾区中的新军,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具备未来全球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潜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本报告将专利作为衡量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以创新维度为重要评价标准,挖掘分析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2014年—2018年)的专利数据,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包括珠江东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的科技创新情况、创新机构与行业优势、大湾区协同发展程度,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创新能力以及不足和优势,助力世界一流湾区建设。
02.数据来源说明及内容安排
报告应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专利数据库(年限区间分布在2014年—2018年),对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近五年的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聚焦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同族专利4大专利指标维度,通过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创新能力分析,重点剖析粤港澳大湾区9+2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协同能力。
创新机构遴选以2014年—2018年近五年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样本为依据,从全大湾区的企业和研究机构中,选出500个发明专利总量排名靠前的创新机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TOP500优势创新机构,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机构的行业类型入手,以深入展示大湾区机构创新发展情况。
报告首次对四大湾区的跨城市协同创新进行阐述,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跨城市协同创新情况,并就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提出建议。
03.四大专利指标
报告以发明专利、PCT专利、施引专利和同族专利作为评价指标,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并通过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及珠江东岸、西岸和港澳地区创新机构所在行业分布,深入挖掘粤港澳大湾区在专利数量、创新机构分布和创新机构优势行业等发展情况,寻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统计粤港澳大湾区及其9+2座城市的发明专利总量,并通过世界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和发明专利行业分布的对比分析,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明专利量上超过其他三大湾区并逐步走上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子。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上升,由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长219.31%,年增幅呈现波动态势。2015年发明专利总量同比增长49.67%,增幅最大,总量增加5万多件;2016年同比增长24.92%,增幅最小,总量增加近4万件。从年均增长率分析,近5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年均增幅为33.68%,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
图3-1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及增长率
根据地理位置将粤港澳大湾区划分为珠江东岸、西岸和港澳地区。珠江东岸(深圳、东莞、惠州)的发明专利数量超珠江西岸(广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和港澳地区(香港、澳门)。
图3-2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分布图
近五年的数据显示,珠江东岸的发明专利总量近62万件,但年均增长率较2013年—2017年稍有下降。珠江西岸的发明专利总量近五年大幅增加,年均增长率达51.23%,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西岸正向着创新型城市迈进。港澳地区的发明专利总量以年均7.84%的增幅稳步增长,低于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地区。
图3-3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明专利总量及增长率
四大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对比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已超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位列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东京湾区依靠其发达的工业基础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量位居第二,但年均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数量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粤港澳大湾区2015年的增长率近50%,成为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图3-4世界四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及增长率
与纽约湾区相比,近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均高于纽约湾区,且逐年拉大差距。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总量是纽约湾区的2.16倍,2018年增至8.64倍。
图3-5年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与旧金山湾区相比,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领先于以科技创新主导的旧金山湾区。在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总量逐年下降的趋势下,粤港澳大湾区稳步增长,2018年高达33万,约为旧金山湾区的6倍。
图3-6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图3-7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发明专利总量
与东京湾区相比,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低于东京湾区,为东京湾区的68.82%,从2015年开始赶超东京湾区并逐年拉开差距,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已约为东京湾区的2.35倍。
四大湾区发明专利行业分布对比
按照国际专利分类(IPC)方法将各湾区的发明专利进行分类,各分类号对应类别如下: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近五年发明专利主要以H类(电学)和G类(物理)为主,其占比分别为30.17%、25.39%,最少的为D类(纺织,造纸),占比不足1%。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寻求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相较于2013年—2017年,B类、G类和H类发明专利数量占比已经相对下降,其余均有所增加,逐渐显现出产业平衡发展的趋势。
根据上述八类发明专利的占比数据计算其标准差,其中标准差最小(0.092)的为纽约湾区,即纽约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在各分类的分布上较为均衡,标准差最大(0.147)的为旧金山湾区,其发明专利主要集中于G和H两类,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标准差分别为0.097和0.099。
图3-8世界四大湾区行业分类占比
行业结构上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高度相似。粤港澳大湾区优势行业依次为H类、G类、B类、A类、C类、F类、E类和D类,东京湾区优势行业依次为H类、G类、B类、C类、A类、F类、E类和D类,两者优势行业只在A类、C类存在差异,其他行业依序没有变化。
从行业分类分析,旧金山湾区G类(物理)占比为39.02%,比排名第二的东京湾区高出将近13个百分点;纽约湾区A类(人类生活必需品)占比为26.39%,比排名第二的粤港澳大湾区高出14个百分点。以科技著名的旧金山湾区和以金融著名的纽约湾区在发明专利的行业分布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与其他三大湾区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在各类别分布上较占优势(占比排名第一)的为D类(纺织,造纸)、E类(固定建筑物)、F类(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相比之下较为薄弱(占比排名第三及以下)的为C类(化学,冶金)、G类(物理)。
PTC专利
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根据PCT的规定,专利申请人可以通过PCT途径递交国际专利申请,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区域的PCT专利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创新实力及区域内企业或机构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程度。
四大湾区PCT专利数量对比
近五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处于上升趋势,东京湾区PCT专利总量保持平稳,旧金山湾区前两年处于下降趋势,后三年处于上升趋势,纽约湾区整体处于下降趋势。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达到2.78万件,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分别为2.98万件、0.77万件、0.8万件,粤港澳大湾区在四大湾区中排名第二。在增速上,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增速均大于其它三大湾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增长率为30.05%,东京湾区为4.13%,旧金山湾区为7.38%,纽约湾区为0.21%,粤港澳大湾区在PCT专利上发展趋势良好。
图3-9世界四大湾区PCT专利总量对比
图3-10 粤港澳大湾区与东京湾区PCT专利总量对比
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均低于东京湾区的PCT专利总量,但差距逐年缩小。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为东京湾区49%,2016年为东京湾区的57%,2017为东京湾区的75%,2018年已接近东京湾区PCT专利总量,达93%。近三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由东京湾区的一半增至其相当水平。
图3-11 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PCT专利总量对比
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均高于旧金山湾区,且持续拉大与旧金山湾区的差距。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约为旧金山湾区的1.5倍,2015年约为2倍,2017年达到3倍,2018年超过3.5倍。
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均高于纽约湾区,且持续拉大与旧金山湾区的差距。201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略多于纽约湾区,到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接近纽约湾区的2倍,近两年差距进一步变大,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PCT专利总量约为纽约湾区的3.5倍。
图3-12 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PCT专利总量对比
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
以PCT专利数量分析,2014年—2018年,珠江东岸PCT专利数量多于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但珠江西岸的PCT专利数增长率呈现平稳增长态势,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珠江东岸PCT专利数增长率波动较为明显,2015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2016年、2017年增长率趋于平稳。港澳地区PCT专利数量相对较少,年均在1000件以内,2014年出现负增长,2015年、2017年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近五年,粤港澳大湾区PCT专利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珠江东岸、珠江西岸、港澳地区三大区域之间PCT专利总量存在不均衡问题,各区域创新实力差别明显,珠江东岸的近五年PCT专利总量(76182)是珠江西岸(10309)的7倍、是港澳地区(4406)的17倍。
图3-13 粤港澳大湾区分区域PCT专利总量历年变化情况
图3-14 粤港澳大湾区2014年-2018年PCT专利复合增长率
以PCT专利年复合增长率分析,11座城市中澳门以87.65%高居第一,但澳门整体PCT专利基数较小,2014年专利数量仅5件。其他10座城市中佛山以57.12%位列第一,其次是东莞、珠海、广州和惠州。深圳PCT专利数量增速放缓,但基数最大,创新基础坚实。
施引专利
施引专利是指专利被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是指观测专利被后续引用的次数,被引次数反映专利的质量,被引次数高的专利往往代表专利质量高。本章节主要对比四大湾区发明专利的施引专利次数。
四大湾区施引专利数量对比
分析2014年—2018年数据,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发明专利数量超过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但施引专利数量不及其他湾区。
图3-15 四大湾区发明专利数与发明专利施引对比
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施引数量虽低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高于纽约湾区。从发明专利的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中发现,除粤港澳大湾区(0.90)外,其余三个湾区的比值均大于1,表明这三个湾区的发明专利被引用频率高,发明专利质量较高,其中以硅谷为中心的旧金山湾区发明专利施引量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4.35)在四大湾区中最高,发明专利质量在四大湾区中排第一位。
2014年至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施引量占总专利施引量的比重低于另外三个湾区仅占69.43%,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发明科技创新为主,多元化创新的经济共同体。
图3-16 总专利施引与发明专利施引对比
粤港澳大湾区施引专利数量
2014年—2018年数据可知,珠江东岸的发明专利数是湾区中最多的,共619201件,同时发明专利的施引量也是湾区中最多的达464237件,表明珠江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区。从发明专利施引量占发明专利的比值可以发现,珠江东岸和港澳地区的值大于70%,珠江西岸的值仅为54.75%,珠江西岸的发明专利质量稍弱于珠江东岸和港澳地区。
图3-17 粤港澳大湾区发明专利数与发明专利施引情况
珠江东岸与港澳地区的发明专利施引量占总专利施引量的比值分别为73.35%和72.93%,大于70%,而珠江西岸的比值为59.89%,表明珠江东岸与港澳地区以发明科技创新为主,珠江西岸除了科技创新外,还有将近40%的创新专利属于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珠江东岸,专利数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深圳拥有众多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的企业,主要以发明创造为主;在港澳地区,发明专利数量较多的是香港,香港是金融、航运、贸易的中心枢纽,同时拥有众多世界一流高校,在发明创造与科技创新领域基础厚实;在珠江西岸,发明专利数量较多的城市是广州与佛山,广州拥有广东省最多高校和科技创新机构,主要以多元创新发展为主;佛山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创新的实力与基础。
图3-18 粤港澳大湾区总专利数施引与发明专利数施引情况
同族专利
同族专利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不同(或相同)语言公开的与同一发明相关的专利文献的集合,又称作专利族。(本报告中的同族专利是指DWPI同族专利)
四大湾区同族专利数量对比
近五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DWPI同族专利数一直持续增长;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自2015年开始出现负增长,直至2018年增长率从负值逐渐接近0。粤港澳大湾区同族专利数量一直领先于其他三大湾区,2018年,同族专利数量高达54.52万件,旧金山湾区同族专利数4.51万件,纽约湾区3.27万件,东京湾区11.71万件。
图3-19 DWPI同族专利四大湾区对比
粤港澳大湾区同族专利数量
图3-20 粤港澳大湾区分区域DWPI专利年度变化情况
2014年至2018年珠江东岸的DWPI专利数量多于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区,其中2018年东岸总量达到28.79万件、西岸达24.72万件、港澳地区1万件,同比上年度分别增加6.92万件(增长率为32%)、7.17万件(增长率为41%)、0.36万件(增长率为54%)。从增长态势来看,珠江东岸和西岸的增长率从2016年开始趋于平稳,港澳地区的增长率从2014年的负增长到2018年的54%,有明显的增幅。
图3-21 2014-2017年DWPI专利复合增长率
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从2014年—2017年四年间的复合增长率可以看出,大湾区各城市均为正增长,其中珠江西岸的佛山以及珠江东岸的东莞复合增长率超过50%,表明这两个城市近五年在创新创造上发展较快;深圳作为大湾区内DWPI专利数量最多的城市,但其复合增长率在珠江东岸及大湾区内较低;香港DWPI专利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64%,处于大湾区内最低,但与2013年至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2.46%)相比有明显上升,香港宜借助大湾区的地缘优势,与大湾区内多个城市实现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04.粤港澳大湾区TOP500优势创新机构行业
概述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对粤港澳大湾区TOP500优势创新机构样本(下简称“优势创新机构”)中的企业行业进行归类,发现入选企业样本的行业共11个类别: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商务服务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统一设置为“高校和科研院所”。
数据显示,500个优势创新机构中有257个机构隶属于“制造业”门类,涵盖制造业门类中的17个大类。其中,共有115个优势创新机构隶属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500个入选样本的23%;共有58个优势创新机构隶属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11.6%。
共有68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选优势创新机构,入选数量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科教领域创新能力强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大门类分别有58个及52个机构入选本次的优势创新机构,占比均超过10%。
表4-1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行业分布
珠江西岸、珠江东岸与粤港地区优势创新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地区情况如下图所示,珠江东岸入选机构所涵盖的行业个数最多,珠江西岸入选的机构数量最多。
图4-1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地区情况
不同行业优势创新机构数占该行业大湾区总优势创新机构数的比例如表4-2所示。在本次珠江西岸入选的47家属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创新机构中,有35家位于广州,占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创新机构的51.47%;珠江西岸入选的6家属于卫生和社会工作机构,其中5家位于广州,占大湾区卫生和社会工作优势创新机构的55.56%,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的高等教育、医疗卫生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强劲实力。
珠江东岸的电子信息业创新能力较强,尤以深圳最为突出。大湾区115家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82家(占比71.30%)属于珠江东岸,其中有64家位于深圳。大湾区52家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优势创新机构中,有40家(占比76.92%)属于珠江东岸,其中38家位于深圳。
表4-2各地区不同行业优势创新机构数占大湾区总机构数比例
珠江西岸优势创新机构
数据显示,珠江西岸共计220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24个行业。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47家)位居第一,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34家)位居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3家)位列第三。珠江西岸的制造业发明创新表现突出,共有101家创新机构入选,涉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15个制造业行业大类。
表4-3珠江西岸优势创新机构行业分布
珠江东岸优势创新机构
数据显示,珠江东岸共计258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22个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2家)位居第一,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0家)位居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8家)位列第三。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82家优势创新机构中,其中深圳64家、东莞10家、惠州8家,分别占比为78.05%、12.20%、9.75%。
表4-4珠江东岸优势创新机构行业分布
港澳地区优势创新机构
数据显示,港澳地区共计22家创新机构入围,分布在9个行业。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6家)位居第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家)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家)并列第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家位列第三。
表4-5港澳地区优势创新机构行业分布
主要产业
新兴技术产业
图 4-2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新兴技术产业分布
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合称为“新兴科技产业”,则粤港澳大湾区的500家优势创新机构中共有231家属于新兴科技产业。统计各城市新兴科技产业机构数占大湾区总新兴科技产业机构数的比例,结果如上图所示。深圳、广州在新兴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创新机构数名列大湾区前茅,深圳的集聚最为明显。
各类制造业
图4-3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各类制造业分布
把本次涉及的制造业17个大类中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的16个大类合称为“各类制造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烟草制品业,其他制造业。
粤港澳大湾区的500家优势创新机构中共有142家属于各类制造业,统计各城市优势创新机构各类制造业占大湾区总各类制造业机构数的比例,结果如上图所示。深圳、佛山、广州、东莞在各类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创新机构数名列大湾区前四,分布相对均衡。
高校和科研院所
统计各城市优势创新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占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机构总数的比例,结果如下图所示。广州、深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的优势创新机构数名列大湾区前茅,广州的集聚最为明显。
图4-4 粤港澳大湾区优势创新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布
05.湾区跨城市协同创新发展
大湾区跨城市协同创新发展表示同一项专利由湾区内两个及以上的城市共同研发申请,本报告用“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来衡量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创新发展程度。“跨城市合作专利比率”表示近五年两城市间(或以上)共同研发的专利占这城市各自总专利数的比值。
四大湾区跨城市协同创新发展
图5-1 四大湾区跨城市协同程度
大湾区整体的“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是用整个湾区近五年合作研发专利数量占比大湾区近五年总专利数的数值表示。数据显示,旧金山湾区协同创新程度最高,“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10.33%,其次是东京湾区3.28%,纽约湾区1.57%,粤港澳大湾区0.95%。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协同创新领域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加大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跨城市协同合作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的出台,提出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广州—深圳
数据显示,广州与深圳协同合作最为密切,两地间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7.02‰,其次为佛山(4.12‰)、东莞(3.82‰)。
广州和深圳作为大湾区的两大极点城市,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相互流动频率高。广州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大;深圳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产业创新能力强,两地协同创新发展效果明显。
广佛两地跨城市专利合作紧密程度仅次于深圳。自“广佛同城”概念提出以来,两城市依托各自的优势不断加深合作,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8年,两地签订《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路产业与科技创新,将形成“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创新驱动区域协调有序发展的新格局。
东莞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中间地带,是大湾区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先进制造业发达。2017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东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走廊共建、园区合作、产业发展协同等方面加速推进,穗莞两地的联系与协作日益紧密。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广州充分体现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与大湾区所有城市均有专利合作。广州可以进一步推进与港澳的紧密合作,实现大湾区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图5-2 广州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程度
深圳—东莞
大湾区城市中,深圳与东莞协同合作最为紧密,两地间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5.83‰,其次为广州(3.10‰)、惠州(2.92‰)。
深圳和东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互补,深莞融合成为城市融合的经典样本,两地产业模式高度互补,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圳研发与东莞制造,打造全球最完备最高效的产业链,并携手推进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
图5-3 深圳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程度
惠州、东莞、深圳作为珠江东岸的三座城市,也是大湾区创新能力较强地区,惠州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为深圳的外溢创新人才提供产业基础,深莞惠一体化正在不断推进。
港深极点
大湾区城市中,香港与深圳合作最为密切高达45.14‰,合作紧密程度远超其他城市,其次为东莞(3.03‰)、惠州(2.59‰)。
深港合作是香港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力点。香港将科研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与深圳的科技产业化优势结合,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携手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目前已有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等6所高校在深圳设立了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达151个。
图5-4 香港与其他城市协同程度
珠澳极点
澳门与珠海协同合作最为紧密,两地间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达15‰,其次为东莞(3.6‰)、广州(2.16‰)。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澳门和珠海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相对密切的合作。澳门产业结构单一,博彩业和旅游业发达。作为经济特区的珠海,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澳门形成产业互补。2015年挂牌成立的珠海横琴自贸区成为珠海、澳门协同发展的新窗口。
图5-5 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协同程度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创新协同基本遵循区位相近、中心凸显、优势互补的原则。从中心城市专利合作的辐射范围看,广州(8个)、深圳(7个)与大湾区几乎所有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地合作,但是香港仅与4个城市存在专利合作,广州与深圳在大湾区内中心城市作用凸显。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存在协同发展不均衡现象,广州、深圳、香港、东莞、澳门、佛山、惠州等5个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程度较好,肇庆、江门、中山等4个大湾区外围城市协同创新发展程度偏弱。
06.总结与建议
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在四大湾区中位居榜首,但其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成果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对“人类生活必需品”、“化学冶金”、“物理”等产业的研发投入,发挥广、深、港、澳核心创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推进粤港澳三地在重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资金、货物等便捷流动,集聚全球科创、金融、产业等要素,实现湾区高质量发展。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政策协调机制
珠江东岸、西岸和港澳地区的专利发明数量相差较大,尤其是港澳地区,其发明专利总量远低于其它9城市。须进一步完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制度规则衔接,在已有的粤港、粤澳、港澳三方相对独立的合作机制基础上,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的更高层级、协作一体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三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
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智库
联合粤港澳三地的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智库,准确掌握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成为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智囊团”。
推动各城市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
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创新机构在行业分布、区域分布两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珠江西岸宜积极推进各城市在新兴技术产业方面的进一步升级,激活创新活力。珠江东岸继续做好深莞惠产业融合与升级的基础上,推进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建设。港澳地区可发挥“香港-深圳”“澳门-珠海”“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从促进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提高区域协同创新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