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才是大湾区发展之重!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早前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介绍,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
罗文表示,下一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专责小组,强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规划、政策、任务、资源的统筹,汇集国家相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力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力。此外,将支持深港、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三个创新特别合作区先行先试,推动粤港澳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科技金融、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政策对接,打造要素流通、设施联通、创新融通、人员互通的跨境合作平台,带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6月18日,香港特区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在北京出席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责小组首次会议。
这段时间,大湾区内关于科创的好消息一个接一个出来了。
广州出台“科创十二条”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引擎之一,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0日召开的15届7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出台12条重磅内容,包括面向港澳开放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协同推进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对境外高端人才给予个税补贴、3年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等。
2019年1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2019〕1号,以下称“省科创十二条”),并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广州“科创十二条”主要针对要求“地市组织实施”的政策进行细化,包括减轻境外人才税负、向港澳开放科技计划、建设保障型人才住房、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和加强科研用地保障等。此外,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改革发展实际,筛选部分“结合工作落实”的政策进行细化,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中心建设、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等。
“十二条”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联动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等重大载体建设。
(二)支持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港澳合作,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在琶洲建设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支持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等省实验室及在穗高校、科研机构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国际合作实验室。
(三)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面向港澳有序开放。联合共设粤港澳大湾区(粤穗)开放基金,市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穗港澳联合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四)建设一批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的,可享受我市相关优惠政策。
(五)面向港澳开放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允许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市科技计划;优先选择在我市产业化的,可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六)协同推进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
(七)完善港澳人才保障机制。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积分试点;对在穗工作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税负补贴。
(八)加强科技人才住房保障。按照职住平衡、就近建设、定向供应的原则,鼓励市、区以及用人单位等多主体供给,通过新增筹建、园区配建、城市更新等方式,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人才密集区建设人才住房。面向全市力争3年内新增3万套人才公寓和公共租赁住房,优先供给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中的人才使用。
(九)提升服务科技企业能力。建立对口联系工作制度予以精准服务;挖掘科技创新企业并组织赴港上市。
(十)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度。加大对首次投放的重大创新产品采购力度;实施重大创新产品示范应用工程,为重大创新产品提供应用场景。
(十一)放宽科技创新设施用地限制。通过“三旧”改造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等,依法适当放宽地块容积率限制,缩短规划审批时间。
(十二)简化科技创新用地相关手续。符合产业准入条件的创新主体,临时改变现有建筑使用功能用于创新活动
亚洲最大科技盛会7月落地香港,
不排除未来移师深圳、广州
被誉为“亚洲最大科技盛会”的RISE峰会将于今年7月8-11日在香港召开,预计超过16000人以及超过150多个国家的初创企业将参加本届峰会。6月20日,全球网络峰会、RISE科技峰会CEO及联合创始人Paddy Cosgrave在广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RISE科技峰会CEO及联合创始人Paddy
据了解,RISE峰会是全球网络峰会旗下的三大主要峰会品牌之一,已经在香港连续举办了四届,吸引了包括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蔡崇信、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沈南鹏等一众科技巨头和投资人。Paddy介绍,今年的RISE峰会将有超过600家初创企业、850名投资人来到香港,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和电子竞技将成为重要议题。同时,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也比往年增加不少。
对此,Paddy表示,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欧洲许多国家都很希望与中国建立联系,“我期待和各大公司的总裁进行会面交谈,中国是一个创新的基地,在教育研究、基础设施、培训领域中国都领先世界其他地方,我也将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对于参与RISE峰会的中国企业,Paddy告诉南都记者,他会听取一些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的推荐,邀请比较热门的公司参会。他还特别提到,不排除之后考虑将RISE峰会搬迁到深圳、北京甚至是广州,与中国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
在去年在葡萄牙举办的web summit全球网络峰会上,接受南都记者专访的Paddy曾提到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大风口在中国的发展。此次在发布会现场,Paddy向南都记者表示,除了人工智能,他还非常看好COMAC(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他认为该公司的科学技术非常前沿,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波音或者是空客。
深圳“十大诺奖实验室”已建成9家
依托大学、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型企业等单位,邀请诺奖得主来深圳共建实验室,是深圳基础研究“十大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深圳计划建设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已建成9家,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便是其中之一。
在支持诺奖实验室建设方面,深圳也是投下了真金白银。根据《深圳市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组建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根据诺奖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形成了最高1亿元首个建设期资助方案。
除了建设“十大诺奖实验室”,深圳还计划建设“十大基础科研机构”、“十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力图补齐基础科研的短板。
深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近年来的一个重大转变就体现在不断真金白银投入到基础研究,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今年投入基础研究超40亿元。深圳这两年相继成立(或计划成立)两个省实验室、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和13个基础研究机构,希望通过基础研究机构的成立,吸引全球科学家。
深圳近年来通过“官助民办”的模式培育了光启研究院、国创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并已建成中科院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中国首个、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对南都记者表示,深圳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整体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相比一些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会弱一些。“深圳的科研,以前是以产业发展拉动的应用研究为主,最近在补基础研究的短板,实际上这有利于深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科研实力,深圳找到了一条合作共建的路子———与高校合作共建院校,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港中文深圳校区等。建设诺奖实验室,是合作共建模式的拓展,对于深圳来说,建设诺奖实验室获得基础研究的一些资源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引进相应的人才和科研项目在深圳落地,有助于深圳弥补基础研究的短板。
深圳的优势,是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十分突出,如今要更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将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通过科技成果的转换,去引领新兴产业的成长。
9家诺奖实验室各有侧重
格拉布斯研究院:
聚焦小分子催化和大分子材料两个核心研究方向;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
聚焦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研究;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消化肿瘤发病机制、多源信息精准诊断、个体精准治疗等方向进行研究;
盖姆石墨烯中心:
聚焦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基础前沿研究和高端产品产业化方面遇到的关键难题;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
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尖端生物科技领域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计算结构生物学与小分子及蛋白质药物设计、多尺度生物分子模拟、高通量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诊断技术转译研究等;
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
围绕可塑性原理和机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破译大脑奥秘,也有望发现大脑疾病发生机制,推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科比尔卡创新医药开发研究院:
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新药开发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物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计算化学研究、功能药物分子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研究、受体功能药物分子的功能药理学等;
杰曼诺夫数学中心:
以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基础理论以及数学与生命、信息、工程、金融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发展;
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展开研究,充分将索维奇教授分子机器人的学术研究应用到智能新材料研发,推动材料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湾区大科学装置
从广州到深圳,从东莞到江门、惠州,众多大科学装置相继落子,有的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大科学装置正加速集群,成为大湾区发展的发动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