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省长说:今年GDP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将在五个方面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2019年6月3日(星期一)上午10时,请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广东省副省长张虎介绍广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张馨 摄)
国新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先生,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先生,广东省副省长张虎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广东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有请马省长作介绍。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张馨 摄)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马兴瑞: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广东的发展情况。首先,我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广东的热心关注表示衷心感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广东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缩影和代表。有这么几个特点非常突出:一是经济高速增长,GDP从1949年的20.3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7万亿元,近30年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二是地方财力由弱变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可比价格)从1950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万亿元,是全国首个超万亿元的省份;三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201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7.16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1/4、连续33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470亿美元、占全国1/5强;四是形成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75万家,从传统制造业到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基本建成门类较为齐全、配套相对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4%;五是城乡面貌全面跃升,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与珠三角各大城市形成现代化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7%,实现县县通高速,即将市市通高铁;六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2岁,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彻底消除绝对贫困,240多万省定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大家可能会问,广东没有特殊的资源禀赋,也没有可以坐享其成的发展基础,这是怎么做到的?在此,我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体会。广东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靠的是制度优势、政治优势和改革开放的优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广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觉醒、伟大革命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选择广东这块热土,开篇布局,要求广东“杀出一条血路”。以习仲勋老书记为代表的广东改革开放的开创者先行者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启了广东跨越式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广东干部群众,创办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创造性地把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战略设想变为鲜活生动的发展成果,在改革开放上发挥了重要的窗口作用、试验作用、排头兵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广东工作,党的十八大后第一次视察地方就到广东,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广东视察,亲自出席见证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议签署和港珠澳大桥通车仪式,多次对广东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寄望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立定时代潮头,改革开放再出发,奋力开创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局面。一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旗帜鲜明讲政治,形成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推动全省上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三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实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顺利开通,形成对人才、资本、技术、企业的“虹吸”效应;四是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2500亿元,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成长出华为、腾讯、广汽、格力、美的等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世界级企业;五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5万家,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56%,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上升至58.9%;六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全省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31微克/立方米,珠三角成为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七是民生保障显着加强,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58万元,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看病难、看病贵,办事难、办事繁等老百姓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八是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不断提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之严重挑战,广东将坚决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准备好迎接一切困难挑战。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有广大市场主体强大的发展能力和丰富的应对经验,有举国上下的团结奋斗,我们对应对一切挑战和风险充满必胜信心。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广东坚决全面贯彻落实,优化完善提升“1+1+9”工作部署。两个“1”,一个是指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是政治保证,另一个是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是关键一招、动力保障;“9”是指9方面重点工作,包括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书记指示我们持之以恒抓下去,必将见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两个重要窗口”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广东非常值得广大媒体朋友关注,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举全省之力推进建设。携手港澳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一流湾区,共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牵引带动广东形成高水平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重中之重是推动规则衔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规三地”“一策三地”,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促进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可以说,大湾区中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二是集中力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定沉着应对各种挑战和考验,强化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瞄准核心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以说,高质量发展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三是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用更实举措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省财政计划用10年时间分阶段投入1600亿元,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可以说,协调发展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四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岭南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融进中华文化的大美之中。可以说,文化繁荣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五是坚定不移抓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最严格法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落实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举措,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可以说,生态美丽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六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深入推进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强化社会治理,大力优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可以说,平安和谐的广东非常值得期待。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东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书写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篇章,努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广东应有的贡献!
再次谢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今天能够参加我们这一场发布会,下面我愿意跟我的同事们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
胡凯红:
谢谢马省长。下面开始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社会各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予了非常高度的关注和期待,我的问题是,请问广东如何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引领,来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马兴瑞:非常感谢你的提问。的确,这个问题大家非常的关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粤港澳大湾区框架协议,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应该举广东全省之力来推动大湾区的建设,同时也明确告诉我们大湾区的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重大历史机遇。粤港澳三地团结协作,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和一流的湾区,与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有一个相互的促进,大大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各位记者朋友,今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定位,也就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世界级的城市群。广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与港澳形成了紧密合作的模式,我们深深地感觉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广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又是一次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机遇。下一步,我们将在五个方面大力推动:
第一,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将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一个是在市场经济体系方面的规则衔接,一个是各类要素流动的衔接,主要是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的流动,在这一方面来讲,潜力还是很大的。
第二,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家比较期盼的,也是我们重点推动的,就是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原始创新方面比我们要强,这也是我们的短板。但我们有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打下的基础,港澳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与广东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将有助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特别是国家各部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比如建设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另外对科技人员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港澳特殊人才到广东,我们正在推动按港人港税、澳人澳税的政策解决,所以科技创新这方面也是我们一个重大的事情。
第三,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是我们三地的一个优势,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又有着联系葡语国家的纽带作用。广东是一个制造大省、外经外贸大省,所以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第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大家知道,去年广深港高铁开通,而且实行“一地两检”,香港到广州只要47分钟,过去我们去香港,开车去经常是四个多小时。最近还有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像香港和深圳的莲塘/香园围口岸,澳门到珠海的粤澳新通道,这些在年底都能建成,特别是我们正在推进高铁、港口、机场群的协调发展,大湾区有三大机场,香港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深圳宝安机场,香港机场客运量7000多万人次,白云机场客运量也接近7000万人次,深圳机场客运量也过了4500万人次。
第五,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广东将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我们要大力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治理好,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一些短板。
粤港澳大湾区的事情,大家在媒体上看得比较多,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想请问,我们关注到广东今年的经济总量将超过10万亿元,请问广东近年来在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特别是布局建设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马兴瑞:谢谢你的提问。广东经济整个发展情况大家都比较了解,我们连续30年GDP总量在全国排在第一名,正像你说的我们今年可以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但是对广东来说,仍然面临着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第一,要在经济体系上有所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广东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对我们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确要求广东要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我们首先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来的。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一方面来说,政府就是要提供一个制度的环境、法治的环境和支持企业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我们这几年出台了“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促进外贸九条”等政策措施,还有支持就业的各类措施。我举一个例子,广东省率先实现了广东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统筹,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好处。
第二,要着力发展市场主体。广东当前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数说的准确一点是1140多万户,说大数就是1100万户,其中企业数接近500万户,位居全国第一。目前,我省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有29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所以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当中,比较注重发展产业集群,现在形成了两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一个是电子信息、一个是绿色石化,同时我们还有七个千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这些方面有很多。
一是率先发展4K超高清视频产业。过去是标清1K,后来是高清2K,现在是4K,给科技、产业和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好处,4K电视机的产量约占全国一半。二是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现在工业机器人产量约20%都是广东生产的,2018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超过了3.2万台套,占全国22%。我们有一家企业叫拓斯达,今年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了36%,势头确实不错。三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过去我在深圳工作,我们当时定下来用三年时间实现公交的纯电动化,深圳首先实现了,后来是广州实现了,珠海也实现了,这也拉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台公共Bus,如果是烧柴油的,相当于40辆小汽车的排放,所以说这个发展还是挺好的,可以到深圳、广州看一看,空气质量确实是在变化。四是率先发展工业互联网。广东是一个信息大省,鼓励企业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发展能力,特别是工业互联网,我们现在有3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在我们的推动下,马上会有1万家企业实现上云上网。五是大力发展移动通信产业。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的43.9%,像华为手机、OPPO、VIVO,苹果手机的生产大部分都在广东代工。另外加快5G网络建设,今年在深圳很快会布局商业化基站来推动5G的发展。
总的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关键,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必须遵循的规律。再有,我们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未来的产业,像人工智能等。
凤凰卫视记者:
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当中,要共建人文湾区,广东省会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第二个问题,您刚才讲到经济发展方面,广东非常有信心,开场发言部分也讲到对于面对的一些挑战,广东非常有信心。您刚才讲到广东的高新科技企业比较多,但在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之下,冲击有多大?广东做了哪些准备去应对这样的冲击?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刘健 摄)
马兴瑞:你的两个问题,我们先请傅华部长来回答,他是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这方面工作。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张馨 摄)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共建人文湾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家都知道,粤港澳文化同根,所以人文湾区建设具有天然的优势,而且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三地的文化交流互动日趋紧密、日趋活跃,也为我们共建人文湾区、推进湾区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广东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共建人文湾区上做了些考虑和安排,前不久我们出台了广东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文化圈的三年行动计划,从2019年到2022年,我们会同有关方面提出了初步的安排。基本想法有三个方面:第一,岭南文化是我们三地共同的底色、共同的财富,我们要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为桥梁,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第二,充分利用三地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面向新时代,打造湾区的文化精品,要有湾区的代表作。第三,三地要共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湾区故事,做好文化的传播。
具体到工作层面,我们有这些方面的考虑:
第一,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广东要推动共建人文湾区,首先自己的文化要发展、要繁荣,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制定了一个《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三年行动方案》,这个三年行动方案包括十大工程、50个项目,其中就有要抓好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打造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文化文艺不仅要有高原,而且要有高峰,要有新时代的代表作,也就是要有精品力作和代表人物。
第二,要深化三地文化交流合作。这是一个重点,我们初步考虑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共同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活动,特别是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二是联手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激活三地的文化底蕴,来丰富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三是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要创新产业链,联手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四是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我们要联手发展,因为广东有3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在还有一些空间,完全可以让三地的文化创意企业在这里大展身手。五是要建立大湾区文化艺术联盟,推动三地联手创作生产展示大湾区建设的电影、电视剧以及文学、音乐、美术作品等等,要创作更多特色鲜明的湾区文化符号。
第三,我们要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舆论支持,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大家都知道5月19日我们三地几家媒体联手在广州举办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应该说峰会很成功,三地加上部分央媒和台湾的媒体总共110多家,记者加上嘉宾一共有600多人,是一场盛会。经过一天的论坛,三天的粤港澳大湾区采访行动,大家收获颇多,不仅形成了3千多篇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风貌的原创性新闻作品,而且我们在建设一流湾区,体现媒体担当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形成了很多重要共识。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会更加努力,更好汇聚三方媒体资源。因为湾区既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也是一个新闻的富矿,我们希望海内外媒体界新闻人能够更多把目光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湾区发展集聚更多的注意力资源,为湾区打造一流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作出大家共同的努力。谢谢大家。
马兴瑞:刚才傅华把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了。关于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的先进文化也要用先进技术手段去推动,所以我理解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它不仅仅给我们提供精神食粮,同时还牵引着我们的技术发展。大家知道,我们下一步发展4K、8K、5G,对文化的传播会带来巨大的好处,所以它对科技的需求和牵引力还是巨大的。
第二个问题,我简单讲一讲。中美经贸摩擦是当前一个极其重大的国际问题,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已经发布了白皮书,中国政府的声明非常清晰,这主要是美国单方面挑起的重大贸易争端,是不符合国际规则的。再有,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不仅仅影响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企业和老百姓,而且也会波及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广东是外经贸大省,在中美贸易额当中,我们大概占五分之一,所以不可避免会受一定的影响。当前广东的企业和市场经济活力比较足,经受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考验,有一定的韧性和抗击风险的能力,还是有能力来解决好支撑发展的问题。广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问题,广东有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了规范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另外,广东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像华为这些大公司,5G技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对我们有一定影响,但是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就简要回答一下,谢谢。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
广东省把数字政府作为重要的引领性改革,包括提出了“粤省事”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能不能给我们进一步介绍一下在“数字政府”方面取得哪些进展?谢谢。
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刘健 摄)
马兴瑞:谢谢你的提问。下面请张虎副省长对你提的问题进行回答。
广东省副省长张虎(张馨 摄)
广东省副省长张虎:谢谢这位媒体朋友对广东数字改革建设的关注和关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多次强调要以信息化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广东建设“数字政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部署,是我们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创营商环境新优势的重大举措。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委托第三方对各省区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进行了评估,广东省排名跃居第一。我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为什么要进行这项改革呢?广东历来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些具有广东特色的政务服务应用,但是对照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还存在着四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建设管理体制滞后。在横向上没有一个省直部门来牵头统筹省级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在纵向上对各个市和各个县的统筹协调也不够,从而上下不协同,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二是重复分散建设。改革前,省直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信息中心,省直自建系统多达到1068个,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烟囱林立,数据孤岛大量存在。三是为企业和群众的服务不够到位。由于各个单位数据资源相互分离,没有实现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共享,从而造成企业和群众存在着反复跑办事窗口、反复提供证明材料等问题。四是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不足,省直各个单位信息化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据我们统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比例的占比也不高,这与广东省作为信息产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符合。
第二,我们是如何推进改革的?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了“数字政府”改革,在2017年底,把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18项重大改革任务的第一项。李希书记亲自主持召开省委深改组会议审定改革方案、作出全面部署,马兴瑞省长担任改革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多次调研,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全力推动这项改革。我们着重在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组建起上下协同的信息化管理队伍,并将编办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发改委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管等等这些职能,划转到了政务数据服务局,从而形成了上下贯通、技术与业务融合的集约化管理体制。
二是构建了“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模式,整合了腾讯和三大电信运营商等等最优质的资源,组建了数字广东公司,统一负责“数字政府”的建设、运营和维护,汇集了大数据、网络和运营开发等一批优秀人才,这样有效解决了人才不足和建设机制相对僵化的问题。
三是强化平台支撑和服务应用。构建统一的政务云和大数据平台,促进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筑牢数字政府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推动了三个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创新推出了“粤省事”、广东政务服务网、协同办公三大应用,实现了“数据上云、服务下沉”。
四是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成立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专家委员会,我们邀请了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国务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同志担任专家委员会的主任,目前专家委员会聚集了100多位专家,为我们“数字政府”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改革的成效如何?目前来讲,我们在民生服务方面,“粤省事”平台已经实现了630项高频民生事项的指尖办理,其中86%的事项实现了零跑动,大大节约了群众的办事成本。我举个例子,比如出入境照片免费这一项,既节省了大家的时间,也为群众节约了近1亿元。平台上线的人数平均一年注册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在企业服务方面,广东政务服务网已经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一网通办,大幅提高了办事效率,企业申办的材料数量大幅减少。我们统计了一下,申报材料数量减少了近56%,企业开办的时间压缩到了5个工作日之内。另外,在政务协同方面,一体化的协同办公平台已经在省直42个部门和21个地市全面推开,超过90%以上的省直单位启动了系统上云的工作,我们统计了一下,试点部门文件办理所需要的时间下降了约40%,政务审批和服务效率大幅得到提升。
目前,广东“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已进入了关键的阶段,虽然我们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不断完善。接下来我们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也学习借鉴兄弟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以钉钉子的精神不断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力争让广东“数字政府”的改革建设不断取得更好的成效。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
马兴瑞:关于“数字政府”,我再说两句。首先,这是我们落实“数字中国”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未来引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第二,我们要建立一个公共云平台和公共数据平台,打破了过去各自为政的状态。第三,我们建立了市场化运作的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现在有1200人,腾讯、三大电信运营商等一起组建一个公司。同时,我们成立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这个机制的创新很不容易。我就补充这些。
南华早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是关于贸易战的,您刚刚已经谈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广东政府将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对冲美国在贸易战当中所采取的措施?您刚刚也谈到了在2008年的时候,政府当时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来应对当时的经济挑战,所以我想问的是,这一次广东政府将会采取什么步骤或者已经采取了哪些步骤来对冲中美贸易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广东省在创新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您刚刚也谈及广东省在建设大湾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创新作用,我想问的是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广东在建设大湾区当中的创新作用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南华早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马兴瑞:两个问题,我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个人理解,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第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开放,这是一个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今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都讲得很清楚,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广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我们更要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个战略是坚定不移的。第二,我们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外商投资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广东还专门出台了稳外贸和促进利用外资的措施办法,进一步扩大开放,这些都非常重要。第三,我们要不断地开拓国外市场。去年粤港澳三地联合到巴黎推介,今年三地又在东京举办了一场大的推介会,我和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崔世安行政长官的代表都参加了,效果相当不错,巴黎大概有600、700家企业家到会,东京有1200多人到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能一个国家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所以我们加大了海外推介力度。从当前的情况看,广东外经外贸发展总体平稳。这是我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第一,从长远和当前发展来看,我们都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当然我们并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美国无端把华为列入实体名单,这是没有道理的。广东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在这方面是比较强的,至少有四个“接近90%”,一是研发投入接近90%来源于企业;二是研发人员接近90%来源于企业;三是研发机构数大约有90%来源于企业;四是发明专利接近90%来源于企业。广东2017、2018连续两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全国第一。
第二,对广东来说,在创新当中比较大的短板,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上有差距。我们加大了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等,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推动九大关键领域技术攻关,这些都要坚持不懈地推动。
第三,重视为人才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目前引进了一批院士专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企业在全球配置科技资源。
第四,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交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重中之重。广东技术合同交易量很大,金额已突破1千亿元。
第五,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创新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不是说一年两年、一天两天就能拿出成果,我们鼓励专家、学者坐住“冷板凳”,不要逐名逐利。同时我们要宽容失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鼓励探索。再有,我们对不端的科研行为坚决予以抵制。谢谢。
经济日报社记者:
请问马省长,区域城乡发展不协调一直是广东的短板,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请问在这一方面,广东省是如何开展工作的,进展如何?谢谢。
马兴瑞:谢谢你的提问。这是广东省最大的两个短板,一个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多次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去年10月22日到25日在广东视察期间,要求我们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缩小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差距,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目前粤东、粤西、粤北面积占全省的70%,但是GDP只占20%,珠三角占80%,这些问题是历史形成的。我们城乡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收入比现在是1:2.58。所以这两大问题都是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
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是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进一步聚焦,省委、省政府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一核”指珠三角核心区,“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一区”指北部生态发展区。二是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的支持力度,比如交通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珠三角到粤东、粤西、粤北的高快速通道建设,包括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大力推动湛江、揭阳、韶关等机场建设。推动省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粤东、粤西、粤北倾斜,同时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就业、教育等。2017年7月1日起,我们率先实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全省总共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现在22家,其中粤东、粤西、粤北有5家。同时,财政投入500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另外,我们大力优化产业布局,如湛江、揭阳等市引进了一批投资额超过几百亿的重大投资项目。
关于城乡发展,一是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省财政计划十年投入1600亿,力求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用好耕地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把交易指标的收益返还作为乡村振兴的筹集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拆旧复垦。二是大力推进产业振兴。我们建了1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一个安排扶持资金5000万元,发展水果、花卉等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三是下大力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要基层组织建设好了,农村就会带来很大变化。四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万企帮万村”。我们对此充满信心,三年应该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五年会有显着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在大湾区的背景之下,港青北上已经到了2.0版,请问广东在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方面有哪些考量?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刘健 摄)
马兴瑞:谢谢,你说的这个版本我没听过,但是我可以简单说一说。第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中,广东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对接港澳的需要,积极推进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港澳青年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大家都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东省珠三角九个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人,GDP总量达到1.6万亿美元。前几年我们在深圳前海共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了一大批香港青年在那里创新创业,一些做得非常成功。当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各个市都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最近我和林郑月娥行政长官、崔世安行政长官分别召开了粤港、粤澳合作联席会议,相关工作都在推进当中,合作非常好。
第二,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为港澳青年等提供便利条件。比如推动港澳人士在内地办居住证,目前已经办理超过10万张。另外在医保和养老保险方面,三地政府正在加强对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第三,为港澳青年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如大家知道的,大疆无人机就是在广东成长壮大起来的,当初创始人汪滔和他的导师在香港有了想法,然后来广东进行成果转化。广东的制造业水平较高,产业链比较齐全。像优必选,过去在其他地方想做机器人,半年、一年找不全需要的配套,在广东一两周就搞定了。广东产业链配套比较完善,为广大港澳青年的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就简要说这些。
胡凯红:
提问就到这里,马省长还有什么要说的?
马兴瑞:最后,我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衷心感谢国务院新闻办,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广东的关心支持。欢迎大家多来广东实地考察采访,谢谢大家。
胡凯红: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马省长,谢谢傅华部长和张虎副省长,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