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如何整合?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分局局长王景武近日在第14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F20峰会)上表示,在金融治理领域,我国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已经成为新型国家金融组织体系的重要建设者。
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经济基础
2017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是由珠三角九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这是继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建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与其他三大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GDP)和人口数量上占有相对优势,2016年粤港澳的GDP总量达到14,027亿美元,2017年从珠三角九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发布的GDP预计情况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总量增长至15,393美元。经对比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规模远远地超过了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这为大湾区未来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上略微逊色,2016年人均GDP仅为20628美元,比其他三个大湾区的水平都要低,如何提高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粤港澳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业是未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产业,但如何确立大湾区金融发展的定位和格局,如何推动大湾区内金融业协同发展,以及如何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竞争力,成为珠江两岸三地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本文用数据说话,分析现状,提出建议,展望未来,与大家共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整合与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整合已成趋势
1.金融业整合是香港国际金融地位的保障
众所周知,香港一直以来稳居亚洲金融中心宝座,2016年却出现了下滑趋势,由中国发展研究院(CDI)和英国智库Z/Yen集团联合编撰的打分体系(GFCI指数)表明,2016年香港金融中心走下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神坛,新加坡则超越香港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这难道意味着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保不住了吗?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2017年香港全力反击重新回到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位置,打脸了那些“香港金融中心已成过去”的言论。
居安思危,从近几年的GFCI的排名来看,新加坡、东京等地的GFCI指数与香港的差距在不断缩小,2017年香港GFCI指数也只比新加坡高出2个单位,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香港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香港经济过去依靠地产、金融、旅游和贸易的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而今随着经济和贸易全球化,香港的贸易和旅游业优势明显减弱,我们已经很少将“购物天堂”这个标签加诸香港。目前,香港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90%以上,可以看出香港自身的经济体单一,实业基础薄弱。综观香港经济结构,金融业发达是香港最大的优势,但却缺乏实业做支撑,可见,与内地经济相融合是保持香港金融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香港,既要面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内地自贸区和金融中心的竞争,又要应对新加坡、伦敦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有助于加快香港与内地经济深度融合,依托珠三角完善的产业链与深圳的科技创新,发掘更广阔的内地市场需求,通过深化与内地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香港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2.粤港澳三地存在明显的互补优势
珠三角的优势在于制造业与创新引领的科技行业,比如拥有腾讯、华为、华讯方舟、华大基因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科技巨头。仅深圳,2017年已有5014家企业达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深圳也成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破万的城市,深圳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连续十一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也正是如此,才使得珠三角能与长三角竞争。而香港若不能依托珠三角地区的发展与实力,也无法面对国内国际的各类竞争。
香港是自由之都,和澳门都拥有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它的各类经济制度与法律制度,均与国际相接轨,是粤港澳地区重要的国际平台,内地的企业,完全可以依托香港这个平台,积极参与全球化,走向国际。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融资中心,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融资中心,世界各地的投资者都汇聚香港,具有强大的资金优势,可以为内地企业的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融资服务。香港还是内地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跳板”,进军海外市场的“试金石”。
香港交易所在近期修改《主板规则》,便利新兴产业及创新型公司赴港上市。同时,又一内地科技巨头小米公司也宣布将于香港上市。中国经济未来转型的趋势是新经济,但内地修订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又相对漫长,香港凭借独特的优势,制度调整也更灵活,又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中间一环。在新经济旧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全球现在都面临着传统旧经济的增长动力在减弱,新经济迫切地需要金融资源的支持。如今,香港市场提供了融资渠道,将成为新经济公司上市首选。
凭借比较优势,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香港可以继续发挥大陆地区与世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香港的竞争优势,提升在金融业的地位。
三、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整合的总体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城市属于三个不同的金融体系,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整合该如何实现呢?有些学者提出将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并列起来,整合成一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核心金融圈。这种说法显然是考虑不周的,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广州等内地特大城市经历了40年的发展,但深圳和广州的金融发展水平还远不如香港,简单地合并主要城市肯定行不通。另外一种声音就是由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代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就像纽约大湾区中的纽约金融中心和东京大湾区的东京金融中心一样,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为唯一的核心金融中心。但是如前文所述,香港的金融发展缺乏实业基础,其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不如纽约和东京,未来在与其他三大湾区的竞争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
鉴于我国“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设立两个金融中心,即将香港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同时将深圳设为大湾区国内金融中心,以香港、深圳这两个金融中心带动整个大湾区金融的发展。香港作为大湾区的国际金融中心是毋庸置疑的,深圳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也是大湾区其他城市无法赶超的。
从证券市场的数据来看,2016年深交所总市值已达到3.4万亿美元,超过港交所3.2万亿美元的水平;2017年深交所总市值达到3.7万亿美元,港交所总市值则达到4.3万亿美元。在募集总额上,2017年港交所和深交所的募集总额分别排在全球第三和全球第五的位置。香港金融中心和深圳金融中心如能互相取长补短,加上以全球排名第二的中国经济总量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中心的发展优势是其他三大湾区无法超越的。
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整合的保障机制
大湾区内的金融业整合并非易事,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城市在金融制度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非常大,要实现大湾区的金融互联互通,内地的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和金融开放程度还需进一步增强。
1.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交通配套设施是金融业整合的基本保障。建立湾区内部便捷的人员流动“一小时交通圈”,是区域金融整合、教育改革、科技转化等的基本保障。在建的广深港高铁能帮助粤港澳湾接近“高铁+地铁”无缝衔接的目标,极大提高湾区内的出行效率。但为了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还需要大量的整合工作,这对于现有行政体系和既得利益是个挑战,特别是信息化整合问题。同一片交通区域,由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管理,这将在信息化管理协调统一上产生壁垒,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而从客运精细化运营的角度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系统可以参考大东京地区地铁,东京湾拥有世界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且密度大、精度高,12条地铁线呈放射式布局与城际铁路实现衔接联运,有效地缓解了东京湾都市圈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是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借鉴学习的。
2.三种货币货币自由流通
大湾区目前有三种流通货币,人民币、港币和澳币受制于不同银行体系,三种货币还没有实现自由流通。将来随着大湾区内经济和社会来往活动的增加,参与大湾区活动的主体对三种货币的自由流通有着迫切的需求,大湾区应当要建立货币流通机制,保证三种货币能够自由流通,三种货币的自由流通也为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提供经验。
3.资本实现自由“联姻”
从2012-2016年我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直接投资流量对比中发现,大陆对香港的直接投资流量呈不断上升趋势,香港对大陆的直接投资流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两者之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剪刀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香港金融机构在进入内地时面临着门槛限制和成本限制。要真正实现大湾区内金融业整合,必须要放松大湾区内的管制要求,在大湾区内逐步实现对香港资本、澳门资本放开,同时放开湾区内资本进入香港、澳门的限制要求。
4.风投资金互联互通
以发展创新经济为着力点,进行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香港的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可以为大湾区内的初创公司提供资金,而金融科技公司更是香港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当这些初创公司的规模不断变大以后,香港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可以吸引他们来港上市。此外,香港也有很多企业合并和收购方面的专业人才,可以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作为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的深圳,其研究机构数量并不匹配,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较长,对于区域创新能力形成了一定阻碍。通过引入香港的资金,整合来自“香港三校”的优质科研资源,未来粤港澳湾区可以参考三大国际湾区的模式,例如,旧金山湾区集聚了斯坦福、加州伯克利、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等世界级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为硅谷的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人才。
5.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政策基本统一
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大湾区内的珠三角九城市肯定会受到内地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政策的约束,但是香港和澳门则不会完全按照内地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政策行事。因此,大湾区可以借鉴香港金融发展的经验,以香港金融体制和政策为参照,应实行基本统一的大湾区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政策。
6.法律领域协调互联
建立粤港法律上的协调机构,创新仲裁模式。香港属于英美法系,内地属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重判例,法官可以造法;大陆法系重条文,法官不能造法。法系上的本质区别将对金融业进行跨境业务造成阻碍,从而影响金融业的整合效果。实际上,香港是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内地的法治进程依然在完善,而金融业是对规则要求极高的行业。法律是金融活动主体遭遇不公正待遇和遭遇财产损失时的最后安全港。可以以香港的相关法律作为经验借鉴,用以倒逼大陆法律填补体系中的漏洞,提升广深金融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企业在法律“留白”的范围里,完全自主,但企业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就要根据法律,对之进行明确的惩戒,以维持健康的金融市场秩序。
7.资讯领域无障碍沟通
建立经济、金融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香港是资讯洼地,能最快捷的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消息,比如,能够阅览当日发行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国际杂志;毫无障碍的使用Google,Facebook,Twitter等网络;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金融新闻来自全球各地,消息是即时的且较少被过滤的。金融市场也可以说是消息的市场,距离消息源最近的往往掌握先机,因此香港因自由而成为消息洼地也不足为奇。反观大陆,由于政策因素,境外资讯的传递还不够即时和透明,形成了较为封闭的金融信息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金融业整合,还需要从信息共享出发,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信息,建立互联共享系统,真正成为一个信息有效的大湾区。
五、展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增强金融竞争力?
在人民币加入SDR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集国际金融中心、“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离岸人民币定价中心和亚洲财富管理中心等角色于一身,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十分明朗。以香港为主体的国际金融中心和以深圳为主体的国内金融中心,应顺应国际潮流,取长补短,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金融竞争力。
如何取长补短?我们发现香港与深圳的行业互补优势明显,从香港和深圳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及专业服务这四大服务业增加值对比可知,香港在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上具有相对优势,而深圳则在信息服务业和科技与专业服务业上具有相对优势。此外,珠三角则在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十分发达,可成为粤港澳金融发展的经济腹地。而今,移动支付、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将金融与科技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能充分发挥深圳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优势,实现粤港澳三地的协作,就会构成大湾区独特的国际竞争力。